新德里天气预报15天准确_新德里天气预报15天
1.地球小冰河时期什么时候来?
2.古代文明成果不少,大家了解的有还有哪些呢?
3.大自然的惩罚
4.第五届 地球小博士答案
5.PM2.5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吗?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内容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1、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最大周长是4万千米。
3、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4、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线和纬线,为了区别出各条经纬线,人们给它们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分别叫做经度和纬度
5、经线的特点:连接南北两极,每条经线长度相等,可围成半圆,指示南北方向
6、纬线的特点:与经线垂直相交,每条纬线长度不相等,可围成圆,指示东西方向
7、经度分东经和西经,00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00经线以西称西经,
用“W”表示,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是:0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和1800经
线
8、东半球与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0W和1600E(读做西经200和东经1600)
9、纬度分北纬和南纬,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
“S”表示,北纬和南纬的分界线是:00纬线(也叫赤道)
10、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也叫00纬线)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1、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自转。
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 一
天、产生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
2、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公转。
公转的方向也
是自西向东、周期为 一年、产生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
3 月 21 日前后(春分日),太阳光直射赤 道,3、4、5月是北半球的春季(南半球是秋季)
6 月 22 日前后(夏至日),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6、7、8月是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是冬季)
9 月 23 日前后(秋分日),太阳光直射赤 道,9、10、11月是北半球的秋季(南半球是春季)
12 月 22 日前后(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12、1、2月是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是夏季)
3、地球是个球体,受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4、五带的分界线是:热带与北温带界线是北回归线,热带与南温带的界线是南回归线,北温带与北寒带的界线是北极圈,南温带与南寒带的界线是南极圈
5、地球五带中,气候终年炎热的是热带,四季变化比较明显的是南、北温带,气候终年寒冷的是南、北寒带
第三节 地图
1、地图的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图例
2、地图上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是: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3、比例尺大,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
比例尺小,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
4、在地图上判定方向的三种方法:①有指向标用“指向标”定方向。
②有
经纬网用“经纬网”定方向。
③一般地图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5、地图上常用的图例如:铁路( ) 山峰( ) 长城( ) 洲界( )
6、陆地表面的五种基本地形(高原、平原、丘陵、山地、盆地)的特点
高原:海拔高,边缘陡峻,内部起伏不大。
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地形平坦。
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
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7、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8、山地不同部位(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判读方法
山顶:中间高,四周低。
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
鞍部: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形状似马鞍。
陡崖: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第二章 大洲和大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海洋占71 %,陆地占29 %
2、七大洲由大到小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3、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
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4、四大洋由大到小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
2、大陆飘移假说是魏格纳提出。
3、板块运动学说认为: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第三章 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1、天气的描述如:明天大风降温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这几天晚上很热 。
2、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
3、常用的天气符号如:阴( ) 晴( )多云( ) 大雨( ) 小雨( )
4、会读《城市天气预报图》、《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图》(P47、48)
第二节 气温与气温的分布
1、测量气温的设备是百叶箱,一天测量四次,在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
2、什么是气温日变化、气温年变化、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P51)
3、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气温的分布特点(P52、53)
①、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②、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③、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0C
第三节 降水与降水的分布
1、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测量降水量的仪器叫雨量器。
3、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降水量的分布特点(P56)
①、赤道附近年降水量大多在2000毫米以上 ②、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降水多
⑤、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是乞拉朋齐(雨极),最贫乏的是阿塔卡马沙漠(干极)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1、气候的描述如:东莞冬天也不是很冷 、昆明四季如春 、极地地区全年严寒 。
2、世界的气候主要有:热带的气候、温带的气候、寒带的气候。
3、亚洲东部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沿岸主要是地中海气候。
非洲分布最广的是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分布最广的在南美洲。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1、 世界人口的增长:
2006年3月,世界人口总数达到65亿。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每增加10亿人口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出现人口负增长。
2、 世界人口的分布: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是人口稠密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是人口稀疏地区。
人口密度=总人口/总面积
3、 人口问题
人口过快增长:交通堵塞,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饥饿贫穷 控制人口,计划生育
人口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鼓励生育
4、 不同的人种:
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白种、黄种和黑种三个主要人种,世界上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
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印度北部主要分布着白色人种(欧洲,北美洲)
亚洲东部主要为**人种
非洲中部和南部主要是黑色人种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1、 世界的语言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 *** 语是世界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工作语言;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汉语——中国,英语——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南部
2、 世界三大宗教
基督教: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形成与亚洲西部,主要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州
*** 教: *** ,产生于 *** 半岛,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又称 *** 或 *** 教
佛教:世界第三大宗教,创始于古印度,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中国多数人不信教, *** 尔族、 *** 信仰 *** 教,藏族、蒙古族多信仰喇嘛教。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 乡村和城市
聚落——人类的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
2、 聚落与环境
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3、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世界多数聚落在发展: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完善。
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安徽皖南古村落,澳门历史古城
七年级下册复习内容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1、位置:位于欧洲东部,北临 洋,东临 洋,南临 洋。
是世界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人口最多的大洲。
2、地形:地面起伏很大,中部 ,四周 ,中部有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3、河流: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 状流向周边海洋。
长江(6300千米)是世界第三长河。
4、气候: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亚洲东部和南部,常受夏季风影响而易发生旱涝灾害
第二节:人文环境
1、 人口:人口最多的大洲:6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中国,日本,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
印度尼西亚)
2、 人种:以**人种为主。
东亚、东南亚是**人种。
西亚、中亚是白色人种。
3、 经济:大多是发展中国家,日本发达国家。
70年代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推进本国经济发展,西亚波斯湾沿岸国家大量出口石油资源如:沙特 *** 。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日本
1、概况:东临 洋,西临 海,人口1.27亿,**人种,由北海道、本
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数千个小岛组成。
地处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
接地带,火山、地震频繁。
2、象征:富士山、樱花
3、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狭小,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最高山峰是
4、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5、工业:面积狭小,资源贫乏,从国外大量进口,制成工业产品大量出口,以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近年来,日本加速扩大海外投资,投资建厂的对象是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6、文化:日本民族构成单一,大和民族占绝对优势,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7、城市:政治中心——东京 古都——京都 工业城市——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北九州。
第二节:东南亚
1、位置:地处 洲与大洋洲、 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海峡是连接印度洋与太平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组成。
2、地形:中南半岛上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最大平原:湄公河平原
3、河流:湄公河是东南亚最长、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4、人口:大部分是**人种。
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
5、城市:大城市主要分部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6、气候:中南半岛是热带季风气候,马来群岛是热带雨林气候。
7、农业:泰国、越南、缅甸(水稻)、泰国(橡胶)、菲律宾(焦麻和椰子)、印度尼西亚(椰子)、马来西亚(棕油:世界油王)
8、旅游:旅游业发达。
大金塔(缅甸) 、婆罗浮屠(印尼) 、吴哥窟(柬埔寨) 、水上市场(泰国) 、下龙湾(越南) 、花园城市(新加坡)。
第三节:印度
1、人口:世界人口第二大国,2003年10.6亿,
2、位置:东临孟加拉湾,西临 海,南临印度洋。
3、地形:北部有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有恒河平原,南部有 高原。
4、河流: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
5、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降水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
6、农业:60年代,实行了“绿色革命”,改进了粮食生产技术,现在基本实现粮食自给。
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和小麦,主要的经济作物是棉花和黄麻。
7、工业: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重视培养科技人才,在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等有一定成就。
是世界第二软件大国,软件出口量仅次于美国。
8、城市:政治中心——新德里 棉纺织中心——孟买
麻纺织中心——加尔各答 硅谷——班加罗尔
第四节:俄罗斯
1、面积:面积最大的国家,东西长1万多千米,南北宽约4000千米,面积超过1700万平方千米。
2、位置:地跨亚欧两洲,东临太平洋,北临 洋,西临波罗的海。
西南临黑海和里海。
3、地形:由西向东有东欧平原、 乌拉尔山脉、西西伯利亚平原、 高原 、东西伯利亚山地。
4、河湖:母亲河——伏尔加河,是欧洲第一长河。
贝加尔湖是世界最深的湖。
5、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6、经济:自然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重工业发达。
亚欧大陆桥。
7、城市:政治中心——莫斯科 波罗的海沿岸—圣彼得堡
北冰洋沿岸——摩尔曼斯克 太平洋沿岸—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河和地区
第一节:中东
1、位置:三洲五海之地,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
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
2、资源: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主要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霍尔木兹海峡
3、水资源:水资源极度缺乏,热带和亚热带沙漠气候
4、人种:白色人种
5、宗教:大多信仰 *** 教,少数信仰基督教和犹太教和其他宗教,三教圣城:耶路撒冷。
6、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第二节:欧洲西部
1、经济: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面积500万平方千米,欧盟:27个成员国,统一的货币:欧元
2、工业:以制造业为主,进口原料、燃料、粮食,出口机械、汽车、化学物品和食品等工业制成品。
3、畜牧业:牧草(绿色金子)英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70%,法国、德国畜牧业比重略高于种植业,荷兰、丹麦世界著名的乳畜大国。
4、地形:平原为主,有东欧平原、西欧平原、波德平原;阿尔卑斯山脉;三大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
5、河流: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多瑙河;世界上航运最繁忙的河流:莱茵河
6、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7、旅游:地中海阳光沙滩、北欧峡湾风光,阿尔卑斯登山和滑雪,巴黎铁塔,荷兰风车等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黑人的故乡:6亿多人口,90%以上是黑种人。
2、经济:单一商品经济,出口矿产、木材、畜产或热带经济作物,进口机械、汽车等工业制品。
如加纳的可可出口。
非洲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长期的殖民统治
4、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居各大洲首位,农业发展落后,粮食供应不足,导致扩大耕地面积,破坏生态环境,形成恶性循环
5、地形:高原大陆,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非洲最大的岛屿:马达加斯加岛,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东非大裂谷。
6、气候:热带大陆,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气候呈南北对称分布。
7、河湖:刚果河,流量居世界第二的河流;尼罗河:世界最长的河流,非洲最大的湖泊:维多利亚湖。
第四节:澳大利亚
1、位置:大洋州最大的国家,独自拥有一个大洲
2、地形:西部为低高原,中部为平原,东部为大分水岭
3、河流:墨累河
4、气候:南回归线穿过,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广
5、世界活化石博物馆:澳大利亚的所独有的物种:袋鼠(国旗),考拉,鸭嘴兽,鸸鹋(国旗)
6、农牧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
7、工业: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世界矿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之一,澳大利亚的主导产业:服务业
8、城市:首都——堪培拉,最大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悉尼
墨尔本——全国第二大城市
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
第一节:美国
1、移民:2006年人口超过3亿人,由移民组成的国家,华人和华侨约有160万人。
形成了统一的美利坚民族。
人口居世界第三位
2、区划:共有50个州组成,两个海外州:夏威夷州,阿拉斯加州
3、地形:南北纵列分布,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一半,落基山、中央大平原
4、河湖:密西西比河世界第四长河,五大湖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苏必利尔湖世界面积最大的淡水湖
5、农业:机械化、专业化,效率高、产量大,农产品生产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
6、工业:旧金山东南的硅谷是美国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美国的工业体系完整,种类齐全,产量大,技术先进,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
东北部工业区
7、资源消耗: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
8、城市:首都——华盛顿 金融中心——纽约
八年级上册复习内容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
第一节:
1、 中国的位置
我国位于_________半球(南北),_________(东西);_________洲东部,_________洋西岸;大部分位于_________地区,属于_________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_________线以南的_________带,没有_________带。
2、 国土辽阔
我国陆地面积_________多万平方千米,与_________洲的面积差不多,居世界第_________位;陆上国界线_________多千米,邻国有_________个,其中与我国有两段不连续国界线的国家是_________和_________;大陆海岸线长_________多千米,管辖的海域面积约_________万平方千米,濒临的海洋从北往南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隔海相望的国家有_________个,从北往南依次是韩国、_________、菲律宾、_________、文莱、_________。
3、 我国领土的四至
最东端:_________江和_________江主航道_________线的相交处(135?E)
最南端:_________海的南沙群岛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4?N)
最西端:新疆的_________高原上 (73?E)
最北端:黑龙江省_________以北的_________主航道中心线上 (53?N)
我国领土东西端距离约为_________千米,南北端距离约为_________千米。
4、34个省级行政区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级区划;_________个省、_________个自治区、_________个直辖市、_________个特别行政区。
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形状和省级行政中心。
(课文10页表格和地图册4、5页)
第二节:
5、人口最多的国家
我国人口总数_________亿(2000年数据),占世界人口的_________以上,我国把_________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我国现阶段仍然每年增加1200万人口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的人口__________________大。
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6、人口的分布
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_________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39人)的_________倍;我国的人口分布以______—______一线为界,_________多_________少;
我国人口总数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_________省。
人口密度=总人口/总面积
第三节:
7、56个民族
我国是由_________个民族所组成,其中以_________族人口最多,占_________%,其他55个民族统称为_________,只占_________%;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为_________族,有________多万人以上,人口最少的为_________族,只有_________万人左右;台湾岛的少数民族为_________,海南岛的少数民族为_________族,我国分布最广泛的少数民族是_________。
汉族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_________和_________最集中,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地区。
第二章 地势和地形
第一节:
1、 地势呈三级阶梯状
我国的地势_________高_________低,西部以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为主;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_______米以上,包括____________高原和__________盆地;第二级阶梯包括___________高原、_________高原、_________高原和_________盆地、_________盆地、_________盆地;第三级阶梯海拔多在_________米以下,主要有_________平原、_________平原、_________平原和_________丘陵。
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是_________山脉、_________山脉、_________山脉;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_________岭,_________山脉、_________、雪峰山。
2、地形复杂多样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基本特征,“三山夹两盆”
3、主要的山脉和山脉两侧的地形区(结合地图记忆)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西侧
东侧
横断山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巫山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太行山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东北平原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北侧
南侧
天山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昆仑山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4、山区面积广大
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2/3,山地和高原多集中在西部地区。
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部分水热条件较好的_________和_________,可以发展_________业。
山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
开发山区的同时注意预防和避免山区灾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球小冰河时期什么时候来?
看过**《后天》的人们大概都知道,由于人类的破坏,使万物之母的大自然反感了人类的一切活动,以她无情的力量开始报复人类。太阳失去了光辉,海平面升高,台风、龙卷风疯狂地在太平洋上横行,海啸吞来了沿海城市,正当生物圈一片狼藉时,气温又急速下降。以每秒下降10℃首当其冲结了地球,进入了冰河时期……
《后天》是一部有关地球遭受天气的袭击的影片。看起来令人触目惊心。为什么这样说呢?后天,说的是美国发生的灾难。那是一场来势汹汹,且科学家、军队、警察也束手无策的灾难。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川融化,而且冰壳也融化了。原本还是平地的冰川瞬间在中间断裂,出现一条我们无法跨越的鸿沟,而且深不可测。在先进的科技也没有发挥威力的地方。人们眼睁睁的看着它发生巨变。
此外,海水水温骤然上升,冰川、冰壳的融化导致水平面快速上升,海水汹涌澎湃的向四周低洼的地方涌去。在人们还来不及作出相应的防护措施时,灾难已经毫不留情的把一切都毁掉了。无论是建筑物,还是人们,都显得如此的不堪一击。无数的建筑物被毁,无数的无辜的生命消失在一瞬间。那场景真的触目惊心,让人不敢想象。大水来袭之后,接着是大雪骤降,甚至还下起冰雹来。一块一块象大石头一样的冰雹从天而降,来不及躲起来的人们刹时成了冰雹袭击下的亡魂。还有龙卷风席卷而来,路上的车辆,人群不是被卷走,就是被一团混乱。冰天雪地的情形下,人们只能躲在密室里生火取暖并且保留一线的生机。走出去的,很多很快就被冻死了。
为了生存,大量的美国公民在接到国家的遣散通告后,涌入到加拿大的大使馆。灾难过后,美国官方代表发表电视讲话,承认一些主观上的错误,并说明导致灾难的原因是人们一直以来无度的破坏自然,一味的向自然索取。而灾难则是大自然对我们人类做出的严厉的惩罚。
通过观看这部**。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破坏自然的严重,也见识到了自然一旦报复起来,人类是多么的无力。我想,这部**的目的就是在警告我们,要善待自然,要关注自然, 要反省我们的行动以及我们的一些思想。要改变我们的价值观,同时要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还有就是要为我们以往的一些错误行为做一定的补救,我们不能存在侥幸的心理,想着我们还可以高枕无忧的过日子。现在已经有不少的预报说我们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要高度关注,容不得我们有丝毫的疏忽,不然,后果真的是无法想象。我想,没有谁会愿意看到影片中出现的场景。我们也承受不起那样的打击。
还有就是,连美国那样的大国强国的公民都被灾难逼得没有退路,最终成为难民,那像我们这样的一些国家呢?经得起这样的考验吗?我想那将是灭顶之灾了。
后天,给了我们一个警告,那就是在不久的将来,影片中的场景将会在我们的地球上上演,如果我们不作好防范措施并作出相当的补救的话。为了我们的将来,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为了地球更加长寿,我们要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作起,一起努力,共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这虽是一部科幻影片,片中所描绘的事件是子虚乌有,但是,由于人类无休止地破坏生态环境,片中提到的事情将是我们的后天。
据资料统计,如果照人类这样无休上去的破坏,直50亿年后,人类生存资源还需要3个地球。因为以现在的科学根本无法制止50亿年后太阳变成红巨星,使人类灭亡。
现在的德国,部分城市都已经用上了太阳能电池板,用太阳能电池板发电、取暖、通风,应用广泛,如果全球都采用这种技术,人类的不灭亡不再是神话,但——人类不死不灭终将是一个神话,现在的社会还不是共产主义社会,吃不上饭 的人们不可能去考虑环保。
当洛杉机被龙卷风撕裂的时候,当新德里被大雪覆盖的时候,当不列颠在大雨中被淹没的时候。这此看似神,但是,全球变暖——一场难以逃避的劫数,也许就是明天!
古代文明成果不少,大家了解的有还有哪些呢?
全球变暖,极端气候增加已经成为如今的趋势,根据印度《经济时报》最新科学报告指出,印度再现“死亡”高温,达到了47.6℃极端高温。并且这一数据刷新了10年来5月之中最热的一天。
可以说这也再次将气温推向了“新高”,根据新德里气象局表示,这一气温还将在5月27日保持,但是到了5月28日气温会得到缓解,气温会得到缓解,这算是一个好消息。
而这样的气温其实并非在印度首次出现,在当地时间26日还有更高的气温,根据科学测量数据显示,在拉贾斯坦邦楚鲁地区出现了50℃高温,成为今年(2020年)以来印度首个记录50℃高温天气的地区。所以印度正在过“烘烤”模式。
印度出现47.6℃、50℃高温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很明显我们首段就指出了,那就是全球变暖的关系最大,人类对温室气体的排放不断增加,产生的“温室效应”是越来越强,所以高温就成为了一个趋势,在2019年,我们过了千年最热夏天。
而2020年按照世界气象组织的预报,我们面临的极端性高温将可能更加严重,并且范围更广,全球多地都会突破新的“异常高温”天气。同时2020年还将可能成为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只能用“热、热、热”三个字来进行描述。
其实从我们身边也可以体会到,今年的高温天气比以前来得都要早很多,极端性的高温也在5月之中出现过,并且今年首个40度高温在我国也出现较早,所以说地球在不断的“发烧”,是真的越来越热,并且这个温度的提升不是我们想象那么简单,是在不断刷新记录。
从工业化以来,人类活动导致的地球升温已经达到了1.1度以上,所以这是直接对准1.5度上升去的,因为如今人类还没有将气温控制放在第一步,那么这气温的上升必然就是趋势了。
如果持续这样下去,那么地球的第6次大灭绝看来真的可能跟科学家们说的那样,已经在路上了,气温的变化就已经让不少人难以面对,我们不可能一直不出门,冷可以穿衣服,热完全是没有办法控制,所以加速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是人类如今的主要任务,真的不能再等了。
极端性高温会带来什么影响?
产生的直接效应我们已经看到了,还有就是冰川融化加速,海平面上升等等,这些变化已经在改变我们地球,地球如今正在“巨变”。根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研究报告指出,在全球变暖的持续影响之下,到2070年,全球1/3的人口可能面临极端高温。当然前面也说了海平面上升也是会直接对人类产生影响的。所以说这是“双重”影响,并不是单独的。
同时气候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也很大,当生物的栖息地发生巨变的时候,依靠生存的动物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必然会导致灭绝,例如北极熊的生存,在2019年骨瘦如柴的北极熊出现引发了科学的热议,那就是因为冰川融化之后,捕食困难了,只能受到饥饿的摧残。其次就是孟加拉虎也可能彻底消失。根据报告指出,预计位于恒河三角洲的孟加拉国孙德尔本斯地区的孟加拉虎,由于海平面上升,预计会在2070年彻底消失。
所以说科学家们说的生物灭绝事件可能正在上演,同时未来几个世纪,气候和人类的活动可能会毁掉三百多种哺乳类动物和鸟类,也许会有更多物种从“濒临灭绝”走向“灭绝”。这就是“大灭绝”出现的趋势,这就是极端性气候的影响,而极端性的高温也是其中主要的连锁效应事件。
地球小冰河时期什么时候来?
确实在高温发展的时候,不少的报告也在说我们地球正在进入“小冰河时期”,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报告都是建立在猜测性的基础上,在2020年5月的时候,科学家通过观察数据显示,如今的太阳活动还在急剧下降之中,并且将进入日照“衰退”期。其实这就是我们说的“极小值”时期,这个时候太阳黑子的活动会很小,如果持续保持下去,那么地球可能会进入到小冰河时期。
同时美国宇航局(NASA)科学家表示,太阳一直处于“空白”状态,没有太阳黑子的发生率为76%(太阳没黑子概率76%)。所以说如今我们很多人看到都很懵,那就是到底地球未来会怎么发展,到底会变冷还是变热?大家的热议比科学家还强,只能说如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所以这也说明了人类对太阳的了解还是太少了。
但是综合情况而言,无论接下来是小冰河时期,还是我们说的全球变暖,但是如今的趋势是地球越来越热了。大家可能更加期待小冰河时期的出现,让地球的温度下降一点,因为如今的气温真的是很高了,你觉得呢?
大自然的惩罚
中国古代的文明成果太多了!我们现在的天气预报大家都觉得不准,但是农历的节气就是最准的,从来没有过偏差!不信大家就观察一下,每到节气的前后一两天,天气肯定会发生变化的!前两天,天气总是阳光和煦,但是今晚,我国北方将面临大面积降温,这就是节气的变化造成的,因为马上就要立冬了!在每一个节气的前后天气一定会变化的!
可惜的是,现在我们国家太过强调科学,压抑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当成封建迷信,其实节气、黄历、风水都是有科学道理的,只是我们从来都不重视,或者说是统治者不允许我们重视!!很无奈啊!
我个人最推崇繁体字,但是现在的人们在统治者的蛊惑下,相当一部分都推崇简化字!要知道,繁体字每个字都是有来头的,都是有其玄妙之处的,人们在书写的过程中就能领会到传统文化的精义,一旦简化了,原本的意境就不存在了,所以和古人相比,我们当今的人更为浮躁、肤浅,浮夸风、山寨风盛行,都和从小接触的简化字有关!人们图省事、只记其形忘却其意,每个字背后的故事就都淹没了,人们就失去了文化底蕴,这是我们整个名族的悲哀!!
第五届 地球小博士答案
20世纪是个多灾多难的百年,风雨无情,天灾频仍。大自然每一次的报复,都在为人类敲响警钟:生命是脆弱的,地球只有一个。
北美黑风暴
1934年5月11日凌晨,美国西部草原地区发生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黑色风暴。风暴整整刮了3天3夜,形成一个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3400米的迅速移动的巨大黑色风暴带。风暴所经之处,溪水断流,水井干涸,田地龟裂,庄稼枯萎,牲畜渴死,千万人流离失所。
这是大自然对人类文明的一次历史性惩罚。由于开发者对土地资源的不断开垦,森林的不断砍伐,致使土壤风蚀严重,连续不断的干旱,更加大了土地沙化现象。在高空气流的作用下,尘粒沙土被卷起,股股尘埃升入高空,形成了巨大的灰黑色风暴带。《纽约时报》在当天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专题报道。
黑风暴的袭击给美国的农牧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使原已遭受旱灾的小麦大片枯萎而死,以致引起当时美国谷物市场的波动,冲击经济的发展。同时,黑色风暴一路洗劫,将肥沃的土壤表层刮走,露出贫瘠的沙质土层,使受害之地的土壤结构发生变化,严重制约灾区日后农业生产的发展。
人继北美黑风暴之后,前苏联未能吸取美国的教训,历史两次重演,1960年3月和4月,前苏联新开垦地区先后再次遭到黑风暴的侵蚀,经营多年的农庄几天之间全部被毁,颗粒无收。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是无情的。3年之后,在这些新开垦地区又一次发生了风暴,这次风暴的影响范围更为广泛。哈萨克新开垦地区受灾面积达2千万公顷。
秘鲁大雪崩
秘鲁位于南美洲西部,拥有一望无垠的海岸线,长达3000多公里。它又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著名的安第斯山脉的瓦斯卡兰山峰,山体坡度较大,峭壁陡峻。山上长年积雪,“白色死神”常常降临于此。1970年5月31日,这里发生了一场大雪崩,将瓦斯卡兰山峰下的容加依城全部摧毁,造成两万居民的死亡,受灾面积达23平方公里。
1970年5月31日20时30分。秘鲁安第斯山脉的瓦斯卡兰山。
突然,远处传来了雷鸣般的响声。随即大地像波涛中的航船,顿时失控,在疯狂、猛烈地颤抖着。紧接着,又从远处传来了天崩地裂般的响声。震耳欲聋,把人们从酣梦中惊醒。那些正在夜读、和工作着的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响声惊呆了。人们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房屋便东倒西歪、吱吱作响地坍塌下来。
那些还未及逃离屋子的人们,都被压在倒塌下来的乱砖碎石之中。外面,寒风凛冽,漆黑一片,谁也看不到谁,只听到隆隆的崩塌声。忽然,又一阵惊雷似的响声由远至近,从瓦斯卡兰山峰方向传来。一会儿,山崩地裂,雪花飞扬,狂风扑面而来。
原来,由地震诱发的一次大规模的巨大雪崩爆发了。
地震把山峰上的岩石震裂、震松、震碎,地震波又将山上的冰雪击得粉碎。瞬时,冰雪和碎石犹如巨大的瀑布,紧贴着悬崖峭壁倾泻而下,几乎以自由落体的速度塌落了九百米之多。
刚遭受地震袭击的容加依城,人们惊魂未定,又被随之而到的冰雪巨龙席卷,大多数人被压死在冰雪之下,快速行进中的冰雪巨龙,又使许多人窒息而死。
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最悲惨的雪崩灾祸。
孟加拉国特大水灾
公元1987年7月,孟加拉国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水灾。连日的暴雨,狂风肆虐,这突如其来的天灾,使毫无任何准备的居民不知所措。短短两个月间,孟加拉国64个县中有47个县受到洪水和暴雨的袭击,造成2000多人死亡,2.5万头牲畜淹死,200多万吨粮食被毁,两万公里道路及772座桥梁和涵洞被冲毁,千万间房屋倒塌,大片农作物受损,受灾人数达2000万人。
孟加拉国位于孟加拉湾以北,属于恒河平原的东南部,其西为东高止山脉,东为阿拉干山脉,北为喜马拉雅山脉。境内有河流230条,每年的河水泛滥都使孟加拉国蒙受巨大的损失。加之这里地处季风区,印度洋上吹来的西南季风带着温暖而又饱和的水汽向低压区冲来。当受到山脉的阻挡时,立即降雨。这就使得地势平坦低洼的孟加拉国难逃水灾的侵袭。
水灾的发生,加剧了人民的贫困程度,联合国就此展开了两项粮食供给计划。仅一项计划的实施每年就要耗资2000万美元。
这样巨大的损耗却仍未得到政府的重视。大自然原有其不可抗拒的力量,但通过有力的预防措施可使其破坏程度降低到最低限度。1987年9月,孟加拉国灌溉、水利发展和防洪部长阿尼斯·伊斯拉姆·马哈茂德在事后说道,“如果我们和印度、尼泊尔能在有效利用本地区水利资源,即在冬季增加河水流量,在雨季控制洪水这些问题上达成协议的话,我们本来可以减轻7月和8月份在这里发生的洪水灾害的严重程度的。”他的这番话若早能做到,数以千万的人民就不会无家可归。
水灾给人民带来的不仅是贫困、饥饿,同时也滋生了大量的细菌。各种疾病在受灾区流行,约有80万人染上痢疾,近百人丧生。这无疑又使孟加拉国人民的生活雪上加霜。沉重灾难,如何使这个南亚穷国的危机有所缓和,已成为孟加拉国政府有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也引起了全世界对其的关注。
印度鼠疫大流行
人类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流行的鼠疫,全球性鼠疫发生过3次,死亡人数过亿,不少城镇灭绝。据文献统计,死于鼠疫的人数,超过历史上所有战争死亡的人数的总和。无怪乎人们称这种疾病为“黑色妖魔”。
1994年9、10月间,印度遭受了一场致命的瘟疫。泉神节过后的第二天苏拉特市医院接收到30名病情相似的患者。起初医生并不知道病人患的是鼠疫。但接二连三有人死亡,又传来马哈什特拉附近的拉杜尔流行鼠疫的消息,这才意识到一场灾难已经降临。一时间,火车站、汽车站都挤满了成千上万的逃难者。30万苏拉特市民逃印度的四面八方,同时也将鼠疫和这种恐惧的心理带到了全国各地。
不到两周时间,这种可怕的瘟疫已扩散到印度的7个邦和新德里行政区。鼠疫的降临,对毫无准备的印度当局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印度卫生部不得不向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请求支援,以解燃眉之急。
鼠疫的流行,引起人们的极度恐慌。这种恐惧犹如大火一样,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许多国家中止了同印度的各项往来。这对印度来说,经济方面的损失是难以估计的。据有关方面统计,用于治疗和预防鼠疫方面的费用就高达数百亿美元。
专家们一致认为鼠疫的爆发是极为肮脏的环境所致。据说,苏拉特市是印度最脏的城市,贫民窟、集市、街头巷尾,垃圾成堆,臭味熏天。鼠疫流行期间,每天清出的垃圾多达1400吨。遍地的垃圾成为老鼠繁衍滋生的温床。
喀麦隆湖底毒气
1986年8月21日晚,人们正在酣睡之中,突然一声巨响划破了长空。不少人还没等弄清发生了什么事,就被夺去了宝贵的生命。这晚,位于非洲喀麦隆西北部,距首都雅温得400公里的帕梅塔高原上的一个火山湖———尼奥斯火山湖,突然从湖底喷发出大量的有毒气体,它犹如泛滥的洪水,沿着山的北坡倾泻而下,向处于低谷地带的几个村庄袭去。
次日清晨,喀麦隆高原美丽的山坡上,水晶蓝色的尼奥斯河突然变得一片血红,好像一只溃烂而愤怒的红眼睛。草丛里到处躺着死去的牲畜和野兽。尼奥斯湖畔的村落里,房舍、教堂、牲口棚完好无损,但是街上却没有一个人走动。走进屋里探个究竟,令人震惊的一幕映入眼帘,那里都是死人。这是多么凄惨的景象!死者中有男人、女人、儿童,甚至还有婴儿。
从幸存者的口里,人们知道了惨案发生的经过,伴随着昨晚飞响的,还有一股幽灵般的圆柱形蒸气从湖中喷出,整个湖水一下子沸腾了起来,掀起的波浪袭击湖岸,直冲天空,高达80多米,然后又像一柱云烟注入下面的山谷。这时,一阵大风从湖中呼啸而起,夹着使人窒息的恶臭将这朵烟云推向四邻的小镇。
据不完全统计,在这场灾祸中,至少有1740人被毒气夺去了生命,大量的牲畜丧生,加姆尼奥村靠火山湖最近,受灾也最为严重。全村650名居民中,仅有6人幸存。
这一喷毒事件,立即引起了各国的极大关注。尼奥斯火山湖,也因此更闻名于世。日本、英国、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都迅速地派出了紧急救援队,并派出专家对尼奥斯湖喷发毒气的成分进行实测,凶手究竟是谁?专家们努力地寻找答案。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工作,终于查明了尼奥斯湖中所喷出的有毒气体成分。专家们一致认为,喷出的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而恶臭则来自硫化氢。
伦敦大烟雾
素有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每当春秋之交,这里经常被浓雾所笼罩,像是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据统计,伦敦的雾天,每年可高达七八十次,平均5天之中就有一个“雾日”。每当大雾降临,弥漫的大雾不仅影响交通,酿成事故,还直接危害人们的健康,甚至威胁人们的生命。
1952年12月4日,伦敦城发生了一次世界上最为严重的“烟雾”事件:连续的浓雾将近一周不散,工厂和住户排出的烟尘和气体大量在低空聚积,整个城市为浓雾所笼罩,陷入一片灰暗之中。期间,有4700多人因呼吸道病而死亡;雾散以后又有8000多人死于非命。这就是震惊世界的“雾都劫难”。
1952年12月3日清晨,伦敦气象台报告说,一个气峰在夜间通过,中午气温可达到5.6℃,相对湿度约为70%。对于本地来说,这是个难得的好日子——一个可爱的冬日。
这一天,从北海吹来一股风,吹遍了整个英格兰,将英国中部的工厂和城市居民住户中烟囱内冒出来的团团浓雾吹到了九霄云外,因而空气变得十分清新怡人。
傍晚时分,伦敦正处于一股巨大的高气压气旋的东南边缘,较强劲的北风围绕着这个反气旋顺时针吹着。第二天,即12月4日,这个气旋中心已到了伦敦以西几百公里处,沿着通常的路径向东南方向移动。上午风速变小,云层几乎遮蔽了整个天空。时至中午,乌云把太阳全部遮住,伦敦上空阴霾弥漫,气象台温度表的读数为3.3℃,相对湿度上升为82%。
12月5日,一个异常的情况出现了。伦敦气象台的风速表测出了一个非常奇怪的量度——风速读数完全是静止的。据当时专家的估计,此时风速不超过每小时3公里。伦敦处于死风状态,空气中积聚着大量的烟尘,经久不散,风太弱又无法带走林立的工厂烟囱与家庭排出的各种有害的烟尘。于是,大量的煤烟从空中纷纷飘落,美丽的泰晤士河谷被烟雾笼罩。一位在船上干活的小徒工,烟雾的入侵使他泪如泉涌;烟雾穿门入室,钻进了格林威治区的居民家中,使人们痛苦难忍。
百慕大地区神秘灾难
1971年10月21日,一架满载着冻牛肉的运输机“超星座号”,从一艘正在海面工作的探测船上空飞过。船员们眼看它飞了一分钟左右,突然,飞机好像被海水吸住似的一头坠进海里。以后,船员们什么也未看见,既没有发现油迹,也没有找到尸体和飞机残骸。唯一能证实飞机失踪的,只是海面上漂浮的一大块带血的牛肉。
“超星座号”飞机的失踪,只是这片神秘海域许许多多起失踪事件之一。据统计,自1840年至1945年间,这片海域上空就有100余架飞机失踪;而这里消失的船只则更多。
这片被世人称作“海上墓地”的地方,就是引起全世界许多科学家关注的百慕大三角区。
“超星座号”的失踪,与难以计数的其他失踪事件一样,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没有线索。任何船只、飞机和人员,只要是在百慕大三角区失踪的,就甭想再找到幸存者和任何残骸,所谓神秘就在这里。
所有试图对百慕大三角地区失踪事件做出合乎逻辑解释的人都遇到了无法摆脱的矛盾。于是就有人提出“超自然”理论,试图揭开这世纪之谜。更有一部分研究者,把百慕大三角区发生的灾难与外星人和飞碟联系起来进行推断。他们的论点是:这里存在一个外星人的海底飞碟基地。因为多年来人们曾在这里观察到数不清的不明飞行物现象。这些失踪的飞机和船只正是被飞碟的乘员掠走的。在波恩举行的一次科学会议上,著名太空学家雅佛烈·史杜鲁宾博士透露了他们用太空时代的科技配合古代记录进行研究的情况。他认为现在百慕大三角地区发生的飞机和船只失踪之真相已经大白,是一个400年前的陨石在做怪。
以上所举的种种解释,都很难说清百慕大三角区失踪灾难的根源。
通古斯大爆炸
通古斯,位于前苏联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附近。80年前,这里发生过一次极其猛烈的大爆炸,其破坏力相当于500枚和几枚氢弹的威力。
1908年6月30日凌晨,一场罕见的惨祸降临到西伯利亚偏僻林区的游牧民头上。有幸逃脱这场灾难的谢苗诺夫回忆说:“当时天空出现一道强烈的火光,刹那间一个巨大的火球几乎遮住了半边天空。一声爆炸巨响之后,狂风袭来……”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一直传到中欧,德国的波茨坦和英国剑桥的地震观测站,甚至华盛顿和爪哇岛也得到了同样的记录。
一开始,苏联科学家们认为,是一颗巨大的陨石引起这场大爆炸。但通过考察,只能对其中某些现象做出解释。地理物理学家索洛夫托夫和天文学家齐盖尔,多次到事故现场进行考察,他们在那里发现了放射性物质的痕迹,并证实事故现场存在着和氢弹中才含有的铀235和钚。而当时的人们在地球上还没能找到这两种放射性元素。由此推测,通古斯大爆炸是一个外星人的载人飞行物体造成的。
与这两位科学家说法相悖的,是苏联科学院院士彼得洛夫的观点。他认为在通古斯爆炸的是一个由稀松雪团组成的彗星。它以每小时4万公里的速度冲破地球表面的大气层,由于摩擦产生了过热的气体。这种气体一接触地面,就产生相当于数百颗破坏力的巨大冲击波。由于彗星很快蒸发完,所以地球上没有留下任何残骸作为“物证”。有关通古斯爆炸的起因解释有80余种之多。
经科研人员的努力,现已查明:“通古斯陨石”的爆炸发生在5至7公里的高空。强大的冲击倒了几千平方公里面积内的树木。冲击波诱发地震,地震释放出相当于一颗2000万吨级氢弹爆炸所产生的能量。此外,还发现爆炸中心的地下就是古代火山的喷火口。
智利大海啸
据说,智利是上帝创造世界后的“最后一块泥巴”。或许正是这个缘故,这里的地壳总是不那么宁静。根据现代板块结构学说的观点,智利是太平洋板块与南美洲板块互相碰撞的俯冲地带,处于环太平洋火山活动带上。特殊的地质结构,造成了它位于极不稳定的地表之上,自古以来,火山不断喷发,地震接二连三,海啸频频发生。 1960年5月,厄运又笼罩了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
从5月21日凌晨开始,在智利的蒙特港附近海底,突然发生了世界地震史上罕见的强烈地震。震级之高、持续时间之长、波及面积之广均属少见,在前后一个月中,共先后发生不同震级的地震225次。震级在7级以上的竟有10次之多,其中8级的有3次。
当5月21日地震刚发生时,震动还比较轻微,大地只是轻轻地颤动着。和以往不同的是,它连续不断地发生。接着震级一次高于一次,震动越发剧烈。仓皇之中,人们东倒西歪,摇摇晃晃跑到室外。
然而,连续两天持续不断的震荡,使人们产生了不以为然的麻痹情绪。由于地震持续时间较长,而且破坏程度不大,人们不像开始时那样惧怕了,有人甚至搬进了破裂的屋子。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心有余悸,他们担心更大的地震即将来临。
果然,5月22日19时许,忽然地震声大作,震耳欲聋。地震波像数千辆坦克隆隆开来,又如数百架飞机从空中掠过,呼啸着从蒙特港的海底传来。不久大地便剧烈颤动起来。一会儿,陆地出现了裂缝;一会儿,部分陆地又突然隆起,好像一个巨人翻身一样。瞬间,海洋在激烈地翻滚,峡谷在惨烈地呼啸,海岸岩石在崩裂,碎石堆满了海滩……
这次地震,是世界上震级最高、最强烈的地震,震级高达8.9级,烈度为11度,影响范围在800公里长的椭圆内。大震过后,接踵引发了大海啸。海啸波以每小时几百公里的速度横扫了太平洋沿岸,把智利的康塞普西翁、塔尔卡瓦诺、奇廉等城市摧毁殆尽,造成200多万人无家可归。
唐山大地震
公元1976年7月28日,中国北京时间3时42分,东经118.2度、北纬39.6度,在距地面16公里深处的地球外壳,比日本广岛爆炸的强烈400倍的大地震发生了。
中国新华通讯社于7月28日向全世界发布了这一消息。几天以后再次公布了经过核定的地震震级:Mst7.8级。唐山,一座上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在这场没有预报的特大地震中成为废墟。死亡人数达24万之多。
北纬40度线,被人们称为“不祥的恐怖线”。这里,发生了诸如美国旧金山、葡萄牙里斯本、日本十胜近海等无数次大地震。这次地震这个恶魔又一次突袭了北纬39.6度——唐山成为它的牺牲品。
7月下旬起,北戴河一向露出海面的礁石被海水吞没;而距唐山比较近的蔡家堡等海域,从前碧蓝蓝的海水变得浑黄。一位潜泳于秦皇岛海水下的人看见水下一条明亮的光带,似一条不安的火龙。
7月27日深夜,比人类早觉醒一步的自然界发出了最后的灾难呼告!
昌黎县看瓜的农民看到200多米高的上空忽然明亮,地面照得发白,西瓜叶、蔓照得清晰可见,如天亮一般。3点42分许,唐山上空出现强烈的几次蓝色闪光,地上狂风呼啸,惊雷轰响,大地疯狂地摇撼,几秒钟后,唐山破碎了,一片死寂,灰色的尘雾浓浓地笼罩着唐山,整个唐山没有一点声息。
就在这短短的几秒钟里,唐山市区和农村有65万多间房屋倒塌和受到严重破坏。绝大多数唐山人均在睡眠状况下遭此浩劫。
另:参考资料:
网络文摘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PM2.5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吗?最佳答案第一部分 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宇宙的浩瀚超乎人们的想象。 天文学家计量宇宙的距离的单位是 A
A 天文单位 B 亿公里 C 日地距离 D 光年
2.在平原地区我们用普通的锅就可以将米煮熟。但是在高山上登山运动员用普通的锅煮饭时,虽然水已经开了但却很难将米煮熟,只有改用高压锅才能将米煮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D
A.高山上的温度太低了 B.高压锅的技术含量高
C.高山上的气压较高 D.高山上的气压较低
3.开展环境保护,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郊游中,我们应该做的是: B
A.攀折自己喜欢的花草树枝 B.自己带着饮水,不喝山里的泉水
C.把包装食品的塑料袋扔到低洼的地方 D.在草地上欢乐地追逐着玩耍
4.右图中的山有云海、怪石、奇松、温泉,集天下奇景于一体,这座山是:D
A.峨眉山 B.泰 山 C.庐山 D.黄山
5.下面四幅图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景观图。描述我国华北地区景观的是:C
A B C D
6.右图中民居的建筑特色,反映了当地的气候特点,这个地区是:C
A.炎热干旱的沙漠
B.终年严寒的地区
C.炎热多雨的气候
D.地势高峻的高原
7.城市里的温度比郊区要高,这就是所谓的“城市热岛效应”。例如,上海年平均气温要比近郊高1.1℃,柏林要高1.0℃,莫斯科要高0.7℃。 “城市热岛效应”产生原因的是:C
A.城市中的建筑多是白色,反射太阳辐射热量的能力强。
B.城市中有良好的排水设施,因而用于蒸发水量损耗的热量很少。
C.城市建筑密度大,吸收太阳辐射热量的能力强。
D.城市中的人口密度远远大于郊区。
8.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部。台湾岛四面环海,受海洋性季风调节,终年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树木葱笼。而在玉山山脉的主峰玉山上却山顶终年积雪,形成这种反差的原因是:D
A.玉山位于北回归线以北
B.气温随着地势的升高而降低(玉山海拔高3997米)
C.玉山处于群山环绕之中使得暖空气不能进来
D.玉山地势较高较易受到寒流的影响
9.当你坐车上山途时,有时会感到耳膜肿胀嗡嗡作响,可是下山之后,症状就会自然消除。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D
A.汽车速度太快了,是风在耳边作响。
B.乘客耳膜有病症需迅速到医院就诊。
C.乘客身体瘦弱的原因。
D.在上山过程中气压会逐渐变低,造成耳膜外面与里面的气压不平衡因而产生不舒服和嗡嗡作响的现象。
10.2004年3月,美国“机遇号”火星车找到火星可能有过适合生命栖居环境的依据,其依据是:C
A.显示生命起源与演化的化石
B.大量被流星体撞击的坑穴
C.曾被水浸润过的迹象
D.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
11.生态旅游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它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下列不符合生态旅游要求的是:D
A.追求环境资源和文化完整性展示和保护
B.有选择地满足游客要求,有计划的空间布局
C.开发商、游客、当地社区和居民分享利益
D.以享乐为基础,旅游第一,有求必应
12.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2
A.使用低毒农药防治病虫害 B.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C.在面粉等食品中添加增白防腐剂 D.利用作物病虫的天敌防止病虫等
(1)A、C (2)B、D (3)B、C (4)C、D
13.气象要素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降水、蒸发、辐射、日照等。在收听天气预报时,我们通常最关注是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直接影响的两个要素,它们是:C
A.阳光和雨水 B.风和降水 C.气温和降水 D.雨水和雪
14.炎热的夏季,小明一家去海边度假。他发现中午海水比沙子的温度低;到了晚间海水的温度又比沙子的温度高。能够正确解释上述现象的原因是:A
A.海水的比热高于沙子,吸热慢放热也慢 B.海水的比热高于沙子,吸热快放热也快
C.沙子的比热高于海水,吸热慢放热也慢 D.沙子的比热高于海水,吸热快放热也快
15.景观是地球表面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体,下列景观与其对应的地区搭配,正确的是C
A.水乡-华北平原 B.茶园-山东丘陵
C.林海雪原-大兴安岭 D.沙滩椰林-西双版纳
16.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特别是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人们划出一定的区域加以保护和管理,这就是自然保护区。下列对自然保护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
A.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保护区是物种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天然储存库
B.自然保护区是设立在大自然中的天然实验室
C.自然保护区是向群众进行环保宣传教育的自然博物馆和自然讲坛
D.自然保护区可以为游客提供尽情享受、尽情玩乐的天然景点
17.一次性消费品方便快捷,但也充当着把资源变成垃圾的“加速器”,对环境造成污染。对这类消费品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是:B
A.比较方便,提倡使用 B.自己不使用,也劝说别人不要使用
C.只要我不使用,别人使不使用我不管 D.无所谓
18.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下面对天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A.今天风和日丽 B.受南下冷空气的影响,今后几天将会有降温现象
C.7月是全年最热的月份 D.明天白天最高气温12℃,并伴有沙尘
19.渔民利用“GIS”技术寻找鱼群,快速、准确,会增加鱼的捕获量。如果过度使用这个技术,可能出现:B
A.捕鱼量持续增长
B.导致某些海区过度捕捞,使渔业资源逐渐枯竭
C.增加渔业的生产成本
D.只会促进渔业生产,加大对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渔民的生活水平
20.正确认识资源的构成有助于人们更好的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下图是关于自然资源、水资源、能源三者关系的图示,其中能正确表达三者关系的是D
21.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从古至今有许多不同的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发源于:A
A 中东地区 B 南欧 C 印度 D 西欧
22.汉中市、西安市都位于陕西省内,但汉中市位于秦岭以南,西安位于秦岭以北,这使得二者在自然景观上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读图判断下列关于二者差异描述不正确的是:C
A.汉中市的一月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上,西安的在0摄氏度以下
B.汉中地区以水田作物为主,西安以旱地作物为主
C.汉中植被以阔叶林为主,西安以灌丛为主
D.汉中的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西安的在800毫米以下
23.手持火炬登珠穆拉玛峰山,在登顶过程中,最有可能会导致火炬熄灭的因素:D
A.随高度逐渐降低的温度 B.随高度逐渐增多的积雪
C.随高度逐渐降低的气压 D.随高度逐渐稀薄的空气
24.为了保护宇航员的生命活动和工作能力,人们研制了各种宇航服。宇航服的贴身内衣中装有很多塑料管,管内装有一种液体,它能散发人体的热量,使身体保宜适的体温。如果宇航服的主要功能有了故障,安装在宇航服中的显示和控制装置就会发出警报,并指示怎样排除故障。下列宇航服的功能,不正确的是:
我国自行研制的神六舱内宇航服结构图B
A.宇航服有调节温度的功能 B.宇航服对人体有增压的功能
C.宇航服有自我检测和显示排除故障的功能 D.宇航服可用以增重,以减轻失重的感觉
25.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C
A.将工业用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B.提倡居民使用节水龙头和节水马桶等
C.将生活用水排放至海里 D.用喷灌、滴灌的方法浇灌园林或农用
26.由于海平面上升,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面临“灭顶之灾”,该国政府已经正式宣布全国移民到新西兰。影响该国移民的环境问题是B:
A.地震频繁 B.全球变暖 C.海洋污染 D.酸雨严重
27.在大气圈的平流层中有一层臭氧含量较高的臭氧层,它可以吸收和滤掉太阳光中有害的紫外线,有效地保护地球生物的生存。因臭氧层耗损会B:
A.农作物因太阳辐射增加而增产 B.导致皮肤癌、白内障的发病率增高
C.有利于喜阳动植物的健康 D.海洋中的生物种类变多
28.地球上的水虽然很多,但大部分都是不能被人直接利用的。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狭义上的水资源,是指能为人类生产、生活直接利用的,下列选项中能够直接被人类利用的是C
A.东海的海水 B.青海湖的湖水 C.南极冰川 D.城市的地下水
29.传统聚落是早先人类遗留给我们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了保护它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下列没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一项是D
A.西班牙的古城托莱多 B.中国云南丽江 C.意大利的威尼斯 D.印度的新德里
30.下列关于解决缺水问题的措施中错误的是D
A.修筑水库 B.利用和淡化海水 C.废水处理再利用 D.尽量多地开发地下水
31.当地震来临时,我们要抓住一切机会逃生。下列避震措施中正确的是A
①如果正在上课时发生地震,应抱头、闭眼、蜷曲身体,迅速躲在课桌下
②在行驶的汽车内避震,应抓牢扶手,等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③在户外避震时,应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
④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避震,应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用随身携带的物品挡在头上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32.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是为缓解中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问题而实施的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工程,它的起点是:B
A.长江三峡 B.丹江口水库 C.葛洲坝水利枢纽 D.三门峡水库
33.1910年,有一个人发现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凹凸相吻合的现象,并进行实地考察。后来,它又从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证明了非洲和南美洲两块大陆以前曾连在一起,提出“大陆漂移说”。这个人是C
A.哥白尼 B.哥伦布 C.魏格纳 D.麦哲伦
34.某地区有一片速生林,该地林木的生长周期是15年。为了既满足当地木材需求,又不破坏林业发展,你认为合理的做法是B
A.根据当地对木材的需求,砍伐林木
B.把林地划分为15个区域,每年砍伐一个区域
C.根据市场需要,需要一颗就砍伐一棵,并补种一棵
D.适当采伐成熟林木,并随后种植新的树苗
35. 山羊绒是市场上价格很高的物品。山羊皮、山羊肉、山羊奶都是市场上比较走俏的商品。于是,我国不少地区开始大力发展山羊。有的农民因为养了几只山羊可能解决了温饱问题。可是,几年以后,人们发现山羊有一个习性,在吃草的时候总是连同草根一起啃出来,从而使山羊“光临”过的草地就变成了不毛之地。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在我国西部地区发展山羊养殖业,尽快让农民脱贫致富
B.在我国南部地区发展山羊养殖业,尽快让农民脱贫致富
C.抵制高消费,尽可能不购买山羊绒制品
D.各地政府严格限制山羊业发展,防止破坏生态
36.有人认为和谐社会有三个基本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第二个层次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第三个层次是D
A.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和谐 B.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和谐
C.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和谐 D.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37.绿色消费是一种以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环境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绿色消费观比传统消费观多的观念是C:
A.关心个人健康和安全 B.关心经济利益
C.关心对环境的影响 D.关心社会公平
38.在饭店,你应该拒绝消费的是:D
A.免肉 B.鸡肉 C.羊肉 D.青蛙肉
39.台风给广大的地区带来了充足的雨水,同时也带来各种破坏。它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是世界上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遭遇台风时,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C:
A.经过狭窄的桥或高处时,伏下身爬行前进
B.在海边和河口低洼地区旅游时,应尽可能到远离海岸的坚固宾馆及台风庇护站躲避
C.若在野外躲避,强台风过后立即从避风地撤离
D.若台风期间不得不外出,应尽量将身体缩成一团,穿颜色鲜艳、紧身合体的衣裤
40.下图是“某城市风向频率圈”该城市计划新建以煤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厂,最合适的厂址应布局在城市的A
A.东北方 B.西南方
C.东南方 D.西北方
第二部分 科技论文写作
家乡的河怎么变黑了?
论文要点:以家乡的一条河为例
(1)家乡的河变黑之后对生活带来哪些危害
(2)推测家乡的河变黑的原因有哪些?通过哪些办法可以证明。
(3)试提出几点你力所能及的解决办法让家乡的河重新清澈
请以“保护家乡的河”为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鲜明,立意准确,言之有理。字数在400-600之间。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2011年12月5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征求公众意见截止,新标准拟于2016年全面实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及九个城市群可能会被强制要求先行监测并公布PM2.5的数据。
概念辨析
污染较重的天气情况
污染较重的天气情况PM,英文全称为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科学家用PM2.5表示每
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在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或周报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总悬浮颗粒物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两种大气污染物。
可吸入颗粒物又称为PM10,指直径大于2.5微米、等于或小于10微米,可以进入人的呼吸系统的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也称为PM100,即直径小于和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
编辑本段
颗粒来源
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
一般而言,粒径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则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挥发性有机物等。
编辑本段
性状危害
健康损害
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的1/10大小,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在欧盟国家中,PM2.5导致人们的平均寿命减少8.6个月。而PM2.5还可成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推波助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原总工程师魏复盛研究结果还表明,PM2.5和PM10浓度越高,儿童及其双亲呼吸系统病症的发生率也越高,而PM2.5的影响尤为显著。
试验论证
《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上增刊登过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及其同事一项新发现:2004年至2006年期间,当北京大学校园观测点的PM2.5日均浓度增加时,在约4公里以外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病急诊患者数量也有所增加。虽然PM10和PM2.5都是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但PM2.5的影响显然更大。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5年版《空气质量准则》中也指出:当PM2.5年均浓度达到每立方米35微克时,人的死亡风险比每立方米10微克的情形约增加15%。一份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称,PM2.5每立方米的浓度上升20毫克,中国和印度每年会有约34万人死亡。
编辑本段
监测情况
监测标准
PM2.5的标准,是由美国在1997年提出的,主要是为了更有效地监测随着工业化日益发达而出现的、在旧标准中被忽略的对人体有害的细小颗粒物。PM2.5指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测控空气污染程度的指数。
到2010年底为止,除美国和欧盟一些国家将PM2.5纳入国标并进行强制性限制外,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还未开展对PM2.5的监测,大多通行对PM10进行监测。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2010年9月公布了一张全球空气质量地图,专门展示世界各地PM2.5的密度。
全球空气质量地图
地图
全球空气质量地图由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制作。他们根据NASA的两台卫
星监测仪的监测结果,绘制了一张显示出2001年至2006年PM 2.5平均值的地图。 在这张图上红色(即PM2.5密度最高),出现在北非、东亚和中国。中国华北、华东和华中PM2.5的密度,指数甚至接近每立方米80微克,甚至超过了撒哈拉沙漠。
在这张2001-2006年间平均全球空气污染形势图上,全球PM2.5最高的地区在北非和中国的华北、华东、华中全部。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PM2.5小于10是安全值,而中国的这些地区全部高于50接近80,比撒哈拉沙漠还要高很多。
中国情况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于2011年1月发布的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指数(AQTI)评价报告显示,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20个国内评价城市普遍未开展细颗粒物监测。值得注意的是,伦敦、巴黎、纽约等对PM2.5进行频密监测和发布的国际城市,其污染水平也相对较低,与此同时,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如墨西哥城和新德里等城市,也早已开展了PM2.5的频密监测和发布。
2011年1月1日开始,环保部发布的《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以下简称《测定》)开始实施。《测定》首次对PM2.5的测定进行了规范,但在环保部近期进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中,PM2.5并未被纳入强制性监测指标。[1]
2011年11月10日,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在第七届区域空气质量管理国际研讨会上表示,我国的PM2.5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即将出台。标准将会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第一过渡时期的数值,来说明PM2.5指数的污
北京空气质量
染危
北京空气质量害。
2011年11月15日,著名大气环境专家、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远航透露,世卫组织的标准与美国标准比稍微松一些,即使按照世卫的标准,加入PM2.5后,中国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将从现在的80%下降到20%,“我想这也是环保部迟迟未能下定决心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监测体系的原因。”[2]
编辑本段
治理策略
对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需采取统一而不是分离的应对战略。由于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有共因,即主要都是由矿物燃料燃烧的排放造成,因而减轻和控制空气污染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气候在行动上应是一致的。有研究指出,大气气溶胶的增加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与温室气体增暖作用是相反的,互相抵消的。由温室气体造成的地表增暖的50%可能被气溶胶的冷却作用所抵消,一旦除去气溶胶将会使温室气体产生的增温表现得更显著,这将进一步增加CO2减排的压力。因而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这两个问题不能孤立地解决,它们是密切耦合在一起的。
污染较重的空气状况
必须发展更复杂的地球系统模式和气候与生物地球化学变量的长期监测系统。利用这种复杂的地球系统模式
污染较重的空气状况
可以更准确地模拟和预报上述两方面的重要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以及反馈机制,这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性任务。如果试图把全球变暖维持在一规定的阈值的环境战略中,就不仅要考虑二氧化碳减排,而且也必须同时考虑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及其气候后果。为了从经济上得到最大的节约和获得双赢的效果,应该采取协同应对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减排、低碳战略,即应该采取统一的而不是分离的科学研究和应对战略。尤其将来随着空气污染的不断治理和改善,可大大降低气溶胶的冷却作用,这将进一步加大未来温室气体的减排量,否则全球气温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和量值上升。对于像中国这样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这种战略尤其重要,因为这两个问题不但同时存在,而且同是因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同时迅猛增长,益使空气污染严重和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加。从同一源头上解决这两个问题不但经济上更为有效,而且可同时解决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
在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应同时考虑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的综合或集成技术,使两者排放量都能得到减少和控制;组织各方力量编写第一个比较完整的中国气溶胶排放清单;进一步改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观测网,尤其是气溶胶观测网更需扩大和加密;进行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气溶胶——云——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研究,并发展气候模式(全球和区域模式)与空气污染模式相互耦合与嵌套的集合模式系统,为建立中国中长期空气污染及其环境和气候影响的业务预报提供科学基础和支持;建立耦合的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风险评估系统,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未来情景预测,提供对社会和经济部门影响的后果和严重性评估。[3]
编辑本段
监测对比
2011年12月5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不足一公里,致多个省份之间的高速公路关闭,超过
大雾天气中出行的市民
300个进京航班延误或取消。
大雾天气中出行的市民美国驻华大使馆每小时发布一次PM2.5的监测
数据,数据显示,2011年12月4日下午19时,美国驻华使馆监测到北京的PM2.5浓度为522,空气质量指数(AQI)为500,健康提示为“Beyond Index(指数以外)”,由于在美国使馆公布的AQI中,最高数值只有500,因此不少网友惊呼“再次爆表”。
与此同时,北京市环保局的官方微博“绿色-北京”每日下午公布1次过去24小时监测数据,再公布一次未来24小时的预测数据,公布4日中午12时至昨午12时的空气污染指数为193,质量级别为“轻度污染2级”。
两个等级之间的差别引发争议,北京当局曾解释,这是因为两国空气质量标准不同,但北京市民均觉得空气远不止“轻度污染”,有网友调侃“监测仪戴口罩了吗?以后喝西北风都有可能中毒。”[4]
编辑本段
监测实施
征求意见
2011年12月5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征求公众意见截止。该意见稿提出,在基本监控项目中增设PM2.5年均、日均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浓度限值,新标准拟于2016年全面实施。
在《标准》征求意见稿中,PM2.5年和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分别定为0.035毫克/立方米和0.075毫克/立方米,与世界卫生组织(WHO)过渡期第1阶段目标值相同。环保部科技标准司负责人介绍,《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主要有三个方面突破:一是调整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方案,将现行标准中的三类区并入二类区;二是完善污染物项目和监测规范,包括在基本监控项目中增设PM2.5年均、日均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浓度限值,收紧PM10和NO2浓度限值等;三是提高数据统计有效性要求。这是我国首次制定PM2.5的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专家表示,PM2.5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已经被科学证实,近年来我国PM2.5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将PM2.5放入强制性污染物监测范围,有利于消除或缓解公众自我感观与监测评价结果不完全一致的现象。将PM2.5年和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分别定为0.035毫克/立方米和0.075毫克/立方米,与WHO过渡期第1阶段目标值相同,符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和环境管理的需求。
另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及九个城市群可能会被强制要求先行监测并公布PM2.5的数据,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十二五”专项规划有可能在明年年初获国务院通过。同时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研究员吴兑指出,现公布PM2.5的阻力来自地方,地方制造压力阻止PM2.5公布,是当下政绩考核观、GDP独大的直接表现。
九个城市群分别为,辽宁中部城市群、山东半岛、武汉及其周边、长株潭、成渝、海峡西岸、陕西关中、山西中北部和乌鲁木齐城市群。[4]
实施时间
2011年12月21日,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大会上,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公布了PM2.5和臭氧监测时间表,PM2.5监测全国将分“四步走”。他表示,2012年,将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PM2.5和臭氧监测;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年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开展监测,而2016年则是新标准在全国实施的关门期限,届时全国各地都要按照该标准监测和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并向社会发布监测结果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