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范围降雨_陕西大范围降雨降温来袭

8月11日起,北方将出现大范围强降雨过程,涉及十余省份,其中北京、天津、河北、辽宁等地降雨量将达入汛以来最强。

预计11-13日,西北地区中东部、内蒙古、华北、东北地区大部自西向东先后有中到大雨,其中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河北北部和南部、北京、天津北部、辽宁等地部分地区有暴雨,局地大暴雨。

甘肃东南部、陕西西南部、北京北部和西部沿山地区、河北北部、辽宁中部和东部累计降雨量有60~120毫米,局地可达150~180毫米,并伴有雷电和短时强降水(最大小时降雨量30~50毫米),局地有冰雹或8~9级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扩展资料

产生北方这次大范围强降雨的天气背景:

11日开始的这次强降水天气过程是每年夏天北方主汛期的一个典型情况。此时,副热带高压把南方暖湿空气输送过来,然后与北方冷空气配合,冷暖空气在这些地方交汇,形成降水。

虽然现在已经立秋了,但目前整个大气从温湿度表现来看,仍处于盛夏的状态,也就是传统上我们所说的北方主汛期,虽然通常说的北方主汛期是“七下八上”,也就是说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但这是一个平均状态,每年情况会不同。

影响这次强降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就是副热带高压,随着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抬,加之盛夏的天气背景,就产生了11日至13日的强降雨过程。未来一周,这种天气形势还将持续。15日至17日,北方还将有一次降水过程。如果这样的天气形势发生调整,也差不多预示北方秋天快要到了。

荆楚网-明起北方迎大范围强降雨 北京等地将达入汛以来最强

关中平原暴雨解析

专家详解

一、关中平原简介资料:

关中,指陕西省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渭河流域一带),平均海拔约500米,所以有渭河平原、关中平原等称呼,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盆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中国陕西省中部平原。又称渭河平原和关中盆地。西起宝鸡,东到潼关,南界秦岭,北接渭河北山。西窄东宽,东西长约300公里,海拔400公尺左右,地势西高东低,至黄河河床降到340公尺。由断陷而成,习称渭河地堑,经渭河、泾河、洛河冲积成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灌溉农业自古著名,号称「八百里秦川」。盛产小麦、棉花。有西安、咸阳、宝鸡等大中城市。历史上关中屡有地震,1556年华县地震达到芮氏8级。

关中盆地南倚秦岭,北界“北山”。介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地之间。西起宝鸡峡,东迄潼关港口,东西长约36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39064.5平方公里。关中盆地是由河流冲积和黄土堆积形成的,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丰富,机耕、灌溉条件都很好,是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基本地貌类型是河流阶地和黄土台塬。渭河横贯盆地入黄河,河槽地势低平,海拔326~600米。从渭河河槽向南、北南侧,地势呈不对称性阶梯状增高,由一二级河流冲积阶地过渡到高出渭河200~500米的一级或二级黄土台塬。阶地在北岸呈连续状分布,南岸则残缺不全。渭河各主要支流,也有相应的多级阶地。宽广的阶地平原是关中最肥沃的地带。渭河北岸二级阶地与陕北高原之间,分布着东西延伸的渭北黄土台塬,塬面广阔,一般海拔460~800米,是关中主要的产粮区。渭河南侧的黄土台塬断续分布,高出渭河约250~400米,呈阶梯状或倾斜的盾状,由秦岭北麓向渭河平原缓倾,如岐山的五丈原,西安以南的神禾原、少陵原、白鹿原,渭南的阳郭原,华县的高塬原,华阴的盂原等,目前已发展成林、园为主的综合农业地带。 又名渭河平原或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等)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东部最宽达100公里,西安附近约75公里,眉县一带仅20公里,至宝鸡逐渐闭合成峡谷,形似“新月”。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关中盆地夹持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脉之间,为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形成的巨型断陷带。盆地两侧均为高角度正断层。断层线上有一连串泉水和温泉出露。南北两侧山脉沿断层线不断上升,盆地徐徐下降,形成地堑式构造平原。 关中平原

关中平原形成后,不仅有黄土堆积其间,更重要的是渭河及其两侧支流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淤积其中,第四纪松散沉积,最大厚度达7000余米。因地壳间歇性变动和河流下切,形成高度不等的阶地。

二:关中平原暴雨成因:

渭河平原属大陆性气候,年均温6~13℃,年降水量500~800毫米,其中6~9月份占60%,多为短时暴雨,冬春降水较少,春旱、伏旱频繁。

暴雨:24小时雨量大于等于50mm,6小时大于30mm,1小时大于等于16mm的强降水天气。

1.如果在夏秋副热带高压的暖湿气流和冷空气在7.8.9月在陕西中部一带激烈交汇,就会形成大范围的灾害性暴雨;

关中平原地区每年都可能出现这种暴雨天气。

2.有时发生在对流云系或单体对流云块中,在气象上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强对流天气。这种天气的水平尺度一般小于200公里,有的仅有几公里。是气象灾害中历时短、天气剧烈、破坏性强的灾害性天气。

强对流天气是在一个地面上的水蒸气积累较多的时候,由于水蒸气的比重比空气轻,所以它与空气混合后的湿热空气的比重也会比空气轻,湿热空气就会上浮,形成一个上升的湿热空气流,当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由于气温下降,水蒸气就会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云,这时它的体积就会很快缩小到原来体积的1/1244,这就形成了一个低压区,这时该区域就会吸引四面八方的空气来补充,由于这种源源不断的吸引力的作用,就会使地面上的湿热空气旋转着上升的,由于旋转空气向心力的作用,所以它会更加强劲地吸引上边的冷空和下边的湿热空气前来会合,这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强对流天气。

关中平原地区较易出现强对流天气,但范围小,影响程度不是太重。

3.台风带来的特大暴雨。

台风在关中平原一带极少出现,仅在1956年台风“温黛”过境陕西时带来暴雨天气。

这类暴雨在关中平原地区数十年难见。

三、陕西地区暴雨历史:

陕西每年暴雨多发区:省中南部的秦岭山区,汉中,安康,宝鸡局部,商洛南部山区等地。其中,陕南地区是中国比较少见的暴雨多发区。

在陕西,陕南的暴雨多发于6.7.8.9月,关中平原地区在7,8,9月,陕北在9,10月。且具有“七上八下”的特点。

尤其是2010年七月,陕西暴雨强度之强,影响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人员伤亡之大,财产损失之重,地质灾害之多且重,为数十年来极其少见。

资料:在对关中平原近200年来历史资料的搜集、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该时期关中平原洪涝灾害的等级序列、年际变化、季节变化、空间变化及灾害成因。结果表明:关中平原这一时期共发生洪涝灾害81次,平均每2.53年发生1次,从民国中期开始该地区洪涝灾害发生频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该地区洪涝灾害以第二级(中度偏涝)为主,共发生47次,占洪涝灾害总数的58%;第(大涝)共发生24次,占洪涝灾害总数的29.6%;第一级(轻度偏涝)和第四级(特大涝)分别发生7次和3次,各占洪涝灾害总数的8.6%和3.8%。关中平原近200年来洪涝灾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差异。 洪涝灾害主要集中于渭河中下游的西安、蓝田、周至、渭南、华县、大荔、华阴以及洛河下游的铜川、千河下游的宝鸡等县市。关中平原近200年来洪涝灾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多集中在夏秋季的7~9月。此外,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土质疏松、地表植被较稀少,所以同样的降水量在该平原较易造成洪涝灾害的发生。

详解(完)

希望对你和广大网友有所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