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家庄有多少个县、市?各县市简介?

2.辛集市的历史

辛集市天气预报_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天气

石家庄气候属于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石家庄位于中低纬度亚欧大陆东缘,靠近太平洋渤海,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太阳辐射的季节性变化显著,地面高低气压活动频繁,四季分明,寒暑分明,雨量集中在夏秋两季。干湿期明显,夏冬季节长。

石家庄的天气特点是:春秋短,冬夏长。春秋只是这里的过渡季节,人们往往只是从寒冷的冬天中恢复过来,不知不觉中,夏天就到了。怕冷的人也穿羽绒服,怕热的人,已经换上了一件衣服。夏天总有几天气温高达40度,许多年轻人称生活为空调。冬天的雾霾很严重,甚至连续几天都看不到太阳。

石家庄的地理环境

石家庄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东与衡水市接壤,南与邢台市毗连,西与山西省为邻,北与保定市交界,位于首都北京西南方向,距离北京市主城区283千米。南北最长处148.02千米,东西最宽处175.38千米。位于北纬37°27′~38°47′(误差±1′)。

东经113°30′~115°20′(误差±1′)之间,2019年实际总面积13504平方千米(不包括河北省直管辛集市面积960平方千米),其中,8个建置区面积2220平方千米,13个县(市)面积11284平方千米。石家庄市域跨太行山地和华北平原两大地貌单元。西部地处太行山中段,面积约占石家庄市总面积的50%。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石家庄

石家庄有多少个县、市?各县市简介?

今天的故事有点长,听我慢慢讲来。

2005年3月19号,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制作了一期以“国宝”为主题的专题普法。期间节目组还公布了诸多大案要案,但其中以一件“唐代国宝案”最引人注目,因为这是一起典型的“民告官”案件!河北省晋州市北张里村村民刘翠钗状告石家庄市文物管理局,讨要二十年前,被文物管理局收走的自家祖传古董!

时间回到1983年11月11日,此时的河北石家庄已入冬季天气格外寒冷,农村的街道上行人不多,即便偶尔有两三个外出的,也纷纷被凛冽的寒风吹的止不住打颤。

可就在下午五点左右,一位农村妇女却异于常人,她满头大汗一边慢跑一边微笑,像是急切也像是兴奋,丝毫不顾旁人异样的眼光。

此人就是今天故事的主角刘翠钗,而她的目的地正是当地的文物管理所。

半晌后,刘翠钗终于来到了文管所内,看到这个一路小跑赶来的妇女,工作人员们都很惊讶,其中一位管事的领导先是为其递来了一杯热水,随后又亲切的问道:

“这位大姐,您是找人还是办事?”

听到被询问来意,刘翠钗水都没来得及喝,拍了拍鼓鼓囊囊的衣物便回答道:

“我是来鉴定宝物的,能帮我找一位厉害一点的专家吗?”

“专家?哈哈大姐我们这的专家都很厉害,您跟这位同志走就行了。”

说罢,领导就让一位值班人员将刘翠钗带去了楼上,找到了一位名叫高英民的文物专家。看到二人推门进屋,正在喝茶的高英民感到十分惊讶,他觉得已经这个时间了,自己马上就要下班,怎么还会有人上门。不过转念一想,能够卡这个时间前来,必然是想躲着旁人,那么这件找自己鉴定的宝物很有可能不是俗物。

想到此处,高英民赶忙上前搬来了桌椅,又借口倒水将值班人员支了出去,待到屋内只剩他们两个,这才向刘翠钗询问起了宝物的事情。作为一个农村妇女,刘翠钗没见过世面也不知道该怎样介绍,于是她便只得一手从怀里拿出宝贝,一边唯唯诺诺地说道:

“高专家,您给看看,我这祖上传下来的两件宝物到底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能值多少钱啊...”

天啊!刘翠钗话音未落,高英民看着对方手中拿出的两个物件就发出了惊呼。顺着高英民的目光看去,一个石制药碾,一个黑色的陶钵映入眼帘,这两件文物根本不用细看,只要是行家一打眼就能看出其珍贵程度。

而另一边的刘翠钗一看专家发出了惊呼,也是顿感惊喜,可还没等她开口询问呢,高英民的一番话却打断了她:

“这两件东西应该是真的,但单凭肉眼我也不敢确定,至于价值一时半会也估算不出来,这样吧我给你打一个收条,你先回家等我消息....”

文物鉴定是需要时间的,高英民就以此为借口,将两件文物留下,给刘翠钗打了个收条,让她过两天再来。刘翠钗不疑有他,拿着收条高高兴兴地走了。

而高英民却立刻找来文管所的几位工作人员,一起去刘翠钗家住的北张里村进行私下调查。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北张里村前些天刚刚发现了一座古代墓葬,根据出土文物判断应该是唐中期古墓。

当地文管所的专家已经对古墓进行了发掘,在其中出土了不少的珍贵文物。

而最早发现古墓的,正是刘翠钗的弟弟。而且对于发现这座墓葬的第一发现人,当地政府也是毫不吝啬的奖励了对方600元奖金。

难道说,刘翠钗所谓的两件传家宝,都是她从古墓中偷拿的吗?

高英民思量着 :这两件文物很有可能是当初发现古墓后,刘翠钗私自藏在自家的,而不是她口中的祖上传下来的!

得出这个结论后,对于该如何处理这两件文物,高英民心里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

那边拿着收条刘翠钗并未多想,赶忙回家赶上了晚饭,但此时的她哪里知道,她与传家宝的这一别就是整整二十多年。

刘翠钗在家等了几日后,估摸着两件传家宝的真伪应该已经鉴定出来了,便拿着收据去找高英民。

高英民见刘翠钗找来,便对她说: “两件物品的鉴定结果已经出来了,一件是唐代的,一件大概率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都是真品。”

得知两件都是真品,刘翠钗很开心,随后提出要取回两件传家宝。

这时高英民说道:“这两件物品现在不在我这里,已经转交给相应的文物管理部门了。”

听到高英民这样说,刘翠钗一时间愣住了。

起初她以为,这是高英民不想归还自己的传家宝,随便找的一个理由搪塞自己。

但看到高英民拿出文物管理部门的接收文件后,刘翠钗顿时明白自己家的传家宝,恐怕真的被高英民交上去了。

刘翠钗又气又怒,她指着高英民说道:“你凭什么没经过我的同意,就把我家的传家宝交了上去。”

高英民则反驳到:“这根本不是什么传家宝,而是你私藏起来的文物,这是属于国家的。”

“这就是我家的传家宝,是我爷爷传给我的”

二人争执了许久,最后高英民明确表示两件文物已不在他手里了,已经交给了相应的文物管理部门。

这时刘翠钗也明白了, 从高英民这里,怕是要不回那两件传家宝了。

于是她又去接收传家宝的文物部门询问,但文物部门只知道是高英民主动上交的文物,哪里认识刘翠钗,刘翠钗也拿不出证据证明两件文物是自己的,自然是被拒之门外。

刘翠钗一时拿不出证据证明那是自家的传家宝,文体局就以此为借口,拒绝将文物还给她。

刘翠钗懊恼地走了。她对此事不能释怀,但随后她家因为古墓的事在当地乡镇上出了名,后来还有文物爱好者协会的人找过来,请她入会。当地的共青团也对她通报表扬,号召大家向她学习。

之后的20年时间里,刘翠钗一有时间就会找到文体局或者高英民,索要那两件文物,但文体局还是坚持原来的看法,不肯将文物还给她。但事情并没有真正结束,这个农村妇女对这两件传家宝,有着超乎想象的执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农村法律意识的增强,刘翠钗渐渐意识到光靠自己来回跑,是不可能将文物要回来的,只有依靠法律才行。

于是,刘翠钗就跟弟弟合计了一下,最后决定在2003年10月26日 将高英民和晋州文体局告上法庭。

2003年10月26日,晋州市初级法院接到了刘翠钗的诉状,诉状中刘翠钗写到:

“1983年11月11日,我拿着我的白石药具一件和黑色陶钵一件委托高英民鉴定,但不知出于何种原因,鉴定一直未果。待到我向高英民索要时,他却说被晋州市文体局要走了,而该局也是一样,以各种理由搪塞我,拒不归还。”

所以,刘翠钗希望第一被告高英民能够支付自己三千元的补偿金,第二被告晋州市文物局能够及时归还两件文物。

基于以上诉状,法院方面也是大致了解到了案件的基本情况,不过由于晋州市文物局和初级法院属于平级,他们不好对平级且同市的单位进行审理,于是他们只得将情况汇报给石家庄中级法院,希望上级能够判定。

石家庄中级法院得知此情况后十分重视,当即将此案交给了辛集市初级法院,并于2004年正式开庭审理。

辛集法院

开庭当天,原告被告皆出席现场,可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高英民的一席话却直接将原本一边倒的舆论反转了。高英民表示,一切和刘翠钗说的不同,在他看来那两件文物根本不是刘家的传家宝,而是当年北张里村唐代古墓中的出土文物!所以说,刘翠钗不仅没有任何权利申诉,追究下来她才应该成为被告。

说罢随即高英民又拿出了自己的证据,他表示据文管所的文件显示,就在1983年11月10日下午,北张里村刚刚发现一座唐代古墓,而根据来访登记表可见,刘翠钗前往文管所鉴定的时间是在11日下午,仅仅相隔一天。

这么短的时间,刘翠钗家就出现了两件传家宝,这未免太过巧合了吧?

不仅如此,接下来高英民还表示,据他当时观察这两件文物上还依稀存有泥土,像极了刚刚从古墓中盗掘出来的。

听闻高英民的话后,在场之人无不发出了“原来如此”的叹息,因为如果真的像高英民所说,那刘翠钗一家的性质就十分恶劣了,可情况真的如此吗?

这个尚未可知,刘翠钗吃了没文化的亏只知道喊冤,因此这起案件也只好暂时休庭,直到2005年1月26日才再度开庭审理。

这次在法庭上,由于做出了充足的准备,刘翠钗就显得没那么被动了,正在双方律师针对文物究竟是传家宝还是出土文物争论不休之际,她直接就拿出了一个关键的证据,那就是当年自己爷爷购买这两件文物的协议。

这张民国二十七年的字据虽然已经泛黄,但上面的内容却十分清晰,所以法院方面最终也是采纳了刘翠钗的说法,认定了这是刘家的传家宝。

不过即便文物来源能够确定,可这两件文物究竟是高英民“抢”来的,还是刘翠钗自愿上交却依旧没有定论。

对此,高英民直接拿出了一系列证据,他表示就是刘翠钗自愿上交的,这里有她当时捐献的档案,以及相关单位对她的奖励凭证。

听到此处,刘翠钗疑惑极了,她根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签署档案了,但是那些奖励她还是记得的。刘翠钗称当年确实有一笔奖金给到了自己,可她知道那是“封口费”,所以直接就当众捐给了大队团支部一分钱都没拿。

这种情况显然是有利于刘翠钗的,毕竟东西是她的,只要她一口咬定没捐过,那法院就必然会判她胜诉。然而就在这时,高英民方辩护律师的一番话却再度扭转了局势,他表示1983年刘翠钗“捐献文物”,直到2003年才选择上诉,这期间隔了二十年,早就超过了国家规定的两年诉讼期限,所以就算有什么证据,她的主张也是无效的。

该律师说得的确属实,一旦超过了诉讼期限,那么这类纠纷就会无效。所以在得知这一情况后,辛集市初级法院于2005年2月2日,做出了判刘翠钗败诉的决定。

这样的判罚刘翠钗自然无法接受,毕竟这是祖辈传下来的传家宝,更是价值数百万的一笔财富。于是就在当年6月28日,刘翠钗便再度提出了上诉,要求晋州市文物局归还文物。

专案小组经过长达一年的调查取证,走访了多个单位,采取了多位证人的证词后这才终于做出了判决。判决结果如下:

要求高英民以及晋州市文物局在六十日内归还两件文物,且必须承担所有官司的诉讼费用。

这起绵延了近三十年的案件,也就这样随着法院维持原判,以刘翠钗最终胜诉随之落下了帷幕。

辛集市的历史

1.截至2015年,石家庄市辖8区13县(市),即长安区,桥西区,新华区,裕华区,井陉矿区,藁城区,鹿泉区,栾城区,井陉县,正定县,行唐县,灵寿县,高邑县,深泽县,赞皇县,无极县,平山县,元氏县,赵县,晋州市,新乐市。

2.另外一个辛集市是批准的对外开放市,全国卫生城,文化先进市,体育先进市,2005年3月,被河北省确定为22个第一批扩权强县(市)的县市之一,2013年4月,被河北省政府确立为省直管市。

3.石家庄市是河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科技,金融,文化和信息中心,是批准实行沿海开放政策和金融对外开放城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环渤海湾经济区。东与衡水市接壤,南与邢台市毗连,西与山西省为邻,北与保定市交界。

扩展资料:

13个县市的简介如下:

1.井陉县:位于河北省西部边陲,冀晋结合部,太行山东麓,北邻平山县,东部和东南部与鹿泉,元氏,赞皇三县毗连,西部和西南部同山西省盂县,平定,昔阳三县接壤。井陉是冀通衢要冲,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驰名中外的韩信背水之战,著名的百团大战,井陉都是主战场。

2.正定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华北平原中部的冀中平原,古称常山,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也是百岁帝王赵佗、常胜将军赵云故里。截至2010年正定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

3.行唐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东麓浅山丘陵区与华北平原的交接地带,呈西北东南向不规则的长方形状,东隔沙河与曲阳县相望,南与正定,新乐两县毗邻,西与灵寿交界,北与阜平接壤。南距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50公里,北距北京240公里。

4.灵寿县:隶属于河北省中西部,西依太行山,东临大平原。灵寿县距省会40公里,距京广铁路,京深高速公路,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20公里。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但因地处山区,海拔高度较大,受山地阻隔影响,形成独特的小气候。

5.高邑县:又名凤城,位于华北平原西部边缘,距河北省会石家庄50公里。高邑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气候,年平均温度12.5度,平均年降雨量520mm,年日照时间2660小时,平均无霜期191天。

6.深泽县:位于太行山东麓,黑龙港流域北端,河北省中部偏西,为石家庄地区东部边沿县,东界安平县,西接无极县,南与辛集市,晋州市相邻,北与定州市,安国市相连。深泽县城位于正饶公路和安辛公路交汇处,西南距省会石家庄76公里,南距石德铁路30公里,北距首都北京250公里。

7.赞皇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中段东麓,与高邑,元氏,井陉以及邢台市的临城,内邱诸县相毗邻,县境东西长44.8公里,南北宽37.0公里,总面积1210平方公里。嶂石岩的天然回音壁,世所罕见,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8.无极县:位于河北省中部,地处华北平原,西倚太行,东向渤海,北望京畿,南临滹沱。西南距石家庄52公里,北距北京260公里,东北距天津260公里。

9.平山县:地处河北省西部,太行山东麓,西与全国煤炭基地山西省接壤,东临省会石家庄市30公里,距首都北京260公里,是国家批准的环京津,环渤海开放县之一,是河北省石家庄地区辖县,中国小水电试点县之一。中国革命圣地──西柏坡所在地。

10.元氏县:位于河北省中南部。西倚太行山与井陉县接壤,西南邻赞皇县,南与高邑县相接,东部与赵县,栾城区相邻,北与鹿泉区相邻。东西向39千米,南北向28千米。境内交通便捷,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107国道纵贯南北,与周围县市相连的公路四通八达。

11.赵县:古称赵州,地处石家庄市区东南40公里,总面积为675平方公里。赵县历史悠久,文物众多,共有文物保护单位21处。赵县农业发达,玉米、小麦是主要粮食产品。特产雪花梨俗称象牙梨,是河北省大宗出口的优质水果之一。

12.晋州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晋州有2500多年的文化历史,是大唐名相魏征的故里。出土的唐代药碾,为国家一级文物,被称为国宝。晋州还是国家命名的“中国鸭梨之乡”。

13.新乐市:地处河北省西南部。新乐市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县级文化经济强市,为河北省重要的经济,文化,政治县市之一。新乐市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相传人类始祖伏羲生于甘肃天水,长于河北新市(新乐),殁于河南睢阳。现市区北2公里有历史文化遗迹伏羲台。

参考资料: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官网:行政区划

百度百科——石家庄

凤凰网:石家庄正式公布行政区划调整地图

辛集市原称束鹿县,历史悠久。据史籍和县志记载,夏、商属冀州地,周时属并州地,春秋属晋地,战国属赵地,秦时钜鹿郡地,但未设行政建制。 西汉开始建县,时分为贳、(鼎阝)、安定、乐信、西梁五县,前四县均隶钜鹿郡,西梁县隶信都国。 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郡国大旱,蝗虫成灾,民多流亡。为安抚民心,改安定为安民县。此后,曾叫(枭阝)、安国县、鹿城县,隶属疆域时有其变。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反,曾作乱于此。天宝十五年初(公元755年),破安禄山。三月己亥,改饶阳之城鹿城为束鹿,以厌之。自唐更名以来,一直沿用到民国年间。 1944年县治(日伪)迁往辛集。 辛集:古镇辛集历史悠久。据《束鹿县志》记载,明时此地已名新集,后与彭家庄、李家庄、廉官店、王家庄合并,改“新”为“辛”。同治二年五月(公元1862年)修筑寨墙时,又将邻村高卜营圈入寨内,同治末年与辛集合并。辛集镇过去为全国一个重要的皮毛聚散地,早在明朝之际就享有盛名,有“直隶一集”之称。 辛集镇地处平原,地势平坦,西部略高于东部,早年滹沱河曾流经该镇北部,灌溉千顷良田,给人以舟楫之便。 辛集市各乡镇村名的来历大致有以下四个出处。 一、与滹沱河有关。 旧城: 据《束鹿县志》记载:唐天宝十五年,明皇以安禄山反,改饶阳之鹿城为束鹿,即城于此。自唐至明,这里皆为束鹿之县治。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滹沱河决晋州涅盘村入境内,由南位伯东注,冲破南堤,淹没城池,县治即此迁往新城。从此,此地乃称旧城,沿用至今。 新城: 新城原为束鹿旧县城,据县志记载: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六月二十三日,滹沱河水自晋州境内涅盘村决口束鹿境内,由南位伯、北小陈、军齐村、董保村、大过村、田家庄冲破旧城南堤,淹 没时束鹿县城旧城。县署迁今新城址,将新圈头、河上集、小西天等地居民用围墙圈成一庄,遂称新城。 新垒头: 相传唐时此村名为“唐尹集”,后改为“唐尹店”。村名均系唐玄宗命名而成,时该村地势低洼,紧靠滹沱河,村民时遭水患。后将此村南移,垒建在一个名“老龙头”的土丘上,故命村名为新垒头,沿用至今。 王口: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此村即名王口。相传滹沱河曾流经此地,附近村民在此打渔晾网,后陆续有人迁此定居,遂成村落,名“晾网口”。后改“网”为“王”,简称王口,沿用至今。 一间房: 相传早年此地即为一村,明时滹沱河水患,房倒屋塌,仅留下一间小庙,后恢复村庄,遂称一间房,沿用至今。 河庄: 据传,该村过去因紧靠滹沱河岸,因而取名河庄。清乾隆时分为南河庄、北河庄,光绪时两村合并,取名河庄,沿用至今。 散思台: 相传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该村原名雷家井,位于今村街心高地,时与毕家庄相邻。后滹沱河水患冲散两村居民,人们苦于水灾,都思念着村中那块高地,水退后两村居民重来定居,建为一村,遂名散思台。 满家湾: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满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时因村址临滹沱河,故名满家湾。 东小王、西小王: 相传汉萧王刘秀走国时,曾屯兵于此,故名萧王村。后改“萧”为“小”,即称小王村。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因滹沱河水患将此冲为东西两部,各按其方位称为东小王、西小王。 漫河头: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即名漫河头。相传因故村址东有河经过,河水常常漫出河道,故名漫河头。 郭西: 相传明时该村名兴隆镇,后被滹沱河水淹没,又于旧镇城郭之西建村,遂称郭西。 文朗口: 相传宋金之时,建村于滹沱河口,名温浪口(意指平息大浪)。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称温朗口。光绪后本村名人谢迈度改“温”为“文”(意在多出文人才)。故称文朗口。 雷家庄: 相传明末滹沱河由此经过,宁晋县香亭村雷姓经常来此打渔,后定居建村,以姓氏命村名雷家庄。 二、与山西洪洞县移民有关 小辛庄: 相传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张、王、刘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建村,称“三姓庄”。后迁来赵姓,改“三姓庄”为“新庄”,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1874年)改“新”为“辛”,因当时户少村少,故称小辛庄。 田家庄: 相传明永乐年间,有田、白二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田姓居多,遂称田家庄,沿用至今。 马吕: 据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马、吕二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遂以姓氏命名为马吕。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分为两村,称东、西马吕。光绪后合并,仍称为马吕。 王家庄: 据传,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有王姓兄弟三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遂以姓氏命名为王家庄。 周家营: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周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周家营。 贾辛庄: 相传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贾辛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遂以姓氏命村名为贾辛庄。 仨树: 相传明成祖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村址有三棵树,故名三树。光绪后演变为仨树。 东石庄、西石庄: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石姓兄弟二人由山西洞洪县迁此占产各立一庄,两村按其方位、姓氏取各为东石庄、西石庄。 其它相类似的如:尚家庄、周家庄、郭永庄(原名郭家庄)、袁家庄、耿家庄、南王庄、马家庄、杨庄(杨家庄)。 三、与当地名人有关。 位伯: 原名北位伯。相传战国时,晋文公大将智尧封为伯(古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俸食于此。因南有南位伯,故称该村为北位伯。清光绪(公元1785年)时去掉“北”字,称为位伯,沿用至今。 南智丘: 据《束鹿县志》记载,战国时大将智伯葬于此地。因村建于智伯墓南,故名南智丘。清光绪时改为南智伯,后又改南智丘,沿用至今。 范家庄: 据束鹿县志载,元代耿恭死后葬于此地,有姓范者为之守坟,后定居建村,遂称范家庄。 石碑: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即名石碑。因该村北临元左丞耿焕姓氏墓碑,故此得名。(现墓碑尚存) 四、与金宋交兵相关。 军齐: 相传金宋交兵时,宋军曾在此集凑齐。后有人从山西、河南等地迁此建村,遂取名军齐。清康熙时,更名为军西,光绪时又改为军齐,沿用至今。 马章、李章、孟章、刘章: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即为一村。因宋兵曾在此扎过营帐,该村又位于营帐之北,故更名为北帐。后改“帐”为“章”。1937年按村内马、李、孟、刘四条街,各分建为村,按村姓氏多少,分别命名为马章、李章、孟章、刘章。 等报: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即为一村,宋兵在军齐集结凑齐后,曾在些等探马回报,故名等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为董保,光绪后(公元1908)又改为等报。 东大陈、西大陈: 相传古时此地即为两村,金宋交兵时,曾在此设一大阵,因两村分别位于该阵东西,故更名为东大阵、西大阵,后改“阵”为“陈”。遂称东大陈、西大陈。 北大过、南大过。 相传宋时此地即为一村。金宋交兵时,常大批兵马经过,遂改为大过。后在水灾部分户南迁,建南大过。此村按方位改称北大过。光绪时(公元1875—1908年)南北大过合称大过。后又分开。 马兰: 据传,金宋交兵时,有一马姓在此圈地养马,人称马郎。立村后称为马郎村。后演变为马兰。 东良马、西良马: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为一兵马营,经常有大量马匹在此放牧训练,向各地输送良马,故称良马场,后成村落,称“良马村”,元时分建两村,按方位分别称为东良马、西良马。 六郎营: 据束鹿县志记载:“六郎营相传宋将杨琼行六,尝屯兵于此。”故此而得名。 留双营: 相传金宋交兵时,曾在此留下两个营盘,故名留双营。 大营: 相传唐时此村名桂林乡。金宋交兵时,宋兵屯军于此,扎大营,遂改名大营。 四七营: 相传金宋交兵时,该地驻宋兵二十八营,后该地建村,称二十八营。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改为四七营。(四七即二十八)。 五:与汉光武帝刘秀有关 和睦井:相传汉时这里是一个十几户的小村,刘秀走国至此,井里蛤蟆很多,欲饮战马而不成。从此更名为蛤蟆井。由于这里是古县城到保定的必经之路,过往客人很多,许多来此投宿定居。大家和睦相处,被誉为“和睦乡里”,遂改“蛤蟆”为“和睦”,称为和睦井。 东柳科、西柳科: 相传刘秀走国被追曾藏在此处柳棵里(柳丛中),后在柳棵东西各建一村,故称东柳棵、西柳棵。后演变为东柳科、西柳科。 抬头村: 相传汉时刘秀走国至此,见前面有一城池(安国城),勒马止步,抬头观望。故有抬头望古城之说,故名抬头。 红旗营: 相传汉时即有此村,刘秀走国在此屯兵,因在半夜起营,故更名为黑起营,后按谐音改为黑旗营。1959年人民公社化时,将黑旗营改为红旗营。 石槽李家庄: 相传早年此地有一石槽,水满鱼现,水干鱼去,人皆奇之。汉刘秀走国至此,曾用此石槽饮马,后建村落。因李姓居多,遂称石槽李家庄。 撒马营: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至此,因被追赶,撒马逃跑,遂更名为撒马营。 孤马营: 相传汉时此地即有一村,刘秀走国时途经此地,独剩一匹战马,遂得名孤马营。 都大营: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在此堵挡了一阵追兵,故名堵挡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演变为都当营,光绪(公元1908年)后又改为都大营。 试炮营: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在王庄营安装抛石**,到此村试炮,遂更名为试炮营。 王庄营: 相传汉时此地即有一村。刘秀走国时,在此安装抛石**,遂称王庄营,后改“装”为“庄”,称王庄营。 草帽庄: 相传西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将草帽丢于此处,后为其走国留名,该村遂名草帽庄。 伴当营: 相传西汉时此地为一村。刘秀走国时,骑马至此,马被绊倒,遂称绊马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为半当营。光绪后(公元1908年)改“半”为“伴”,称伴当营。 倾井: 康熙《束鹿县志》记载:“相传后汉光武帝次河北,过此,三军渴甚,无汲具。光武命军士以手搬之。井忽倾欹,泉水溢出,至今砖瓦倾斜,如隧道然。”故名倾井。 东谢村、西谢村: 相传汉时此地有东西两村,刘秀走国至此,两村百姓招待甚善,刘秀连声道谢,各村按其方位称为东谢村、西谢村。 六、其它有趣的地名来历。 仁慈: 据《束鹿县志》记载,此村原名为“不打寨”。相传明时一新任县官,到此查看陈案,发现这村从未有放火之事,遂改村名为仁慈。表示村民慈善、仁义。 东朗月、西朗月: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名狼穴,因“有数狼在东西两处籍草为穴,故名狼穴,两村按方位称东狼穴和西狼穴,清嘉庆时(公元1796——1820年)雅化为东朗月、西朗月。 辛集市各村镇的名头来源起始大都来源于宋金交战|、禄山时期居多。也有包含了刘秀走麦城时候的一些文人故事。大都非常朴实而且有历史的痕迹,充分反映出辛集市的悠久 安禄山时期居多。也有包含了刘秀走麦城时候的一些文人故事。大都非常朴实而且有历史的痕迹,充分反映出辛集市的悠久乡土历史。

求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