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气象局电话_香港气象局
1.台风是如何命名的?为什么总是外国名?
2.谁知道怎么查询历史天气记录?
3.香港天文台的历史
4.台风是如何命名的?
5.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的历史沿革
6.香港实时天气
2022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时空概念2022年太平洋台风季是指2022年赤道以北、国际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太平洋海域和南海任何时间生成的热带气旋的时空概念。本条目的地理范围限于赤道以北和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太平洋和南海水域。赤道以北、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太平洋海域的热带气旋称为飓风,2022年纳入太平洋飓风季。西北太平洋的热带风暴由日本气象厅(JMA)的东京台风中心命名,国际编号为22xx,而美国的联合台风预警中心(JTWC)会对这一区域的热带低压级别以上的热带气旋给出官方编号,通常用三位数缩写数字xxW或八位数全称WPxx2022表示(W和WP指西北太平洋)。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PASA)会对进入或起源于菲律宾责任区(PAR)的热带低压及以上的热带气旋给予当地名称,以作当地预警之用,所以有时西北太平洋的台风会有两个不同的英文名称(国际名称和菲律宾名称)。此外,由于中国气象局、香港天文台和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使用同一个译名,而省省气象部门的译名可能不同,同一热带气旋也可能有两个不同的中文名称。
台风是如何命名的?为什么总是外国名?
1409号台风威马逊7月18日~19日变化
7.18 2:00 位于南海,以22km/h速度向西北移动。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将其升格为四级台风(C4)
7.18 5:00 中央气象台(CMA)将其升格为超强台风,中心最大风力52m/s,气压935hpa(百帕斯卡)
7.18 5:45 香港天文台亦将其升格为超强台风
7.18 14:00 (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强烈台风
此时威马逊台风位于海南东北角,达到巅峰,并向西移动(中央气象台评定其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为每秒60米,即每小时215公里;香港天文台则评定其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为每小时210公里;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则评定其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为每小时198公里;中央气象局则评定其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为每秒53米,即每小时190公里)
7.18 15:30 登陆海南省文昌县翁田镇,中心最大风力17级(60m/s),气压910百帕
7.18 16:00 JTWC评定其为C4,中心最大风力135节,即每小时250公里
7.18 19:30 登陆广东省徐闻县龙塘镇,中心最大风力17级(60m/s),气压910百帕
7.19 2:00 位于北部湾,向西北移动,强度逐渐减弱。中央气象局将其降格为中级台风
7.19 2:45 香港天文台将其降格为强台风
7.19 5:00 中央气象台将其降格为强台风
7.19 7:10 登陆广西省防城港市光坡镇,中心最大风力15级(48m/s),气压950百帕
7.19 9:00 中央气象台将其降格为台风
7.19 11:00 JTWC将其降格为C3,并发出最后警报
7.19 11:45 香港天文台将其降格为台风
7.19 15:00 中央气象台将其降格为强热带风暴
7.19 17:30 香港天文台将其降格为强热带风暴
7.19 18:00 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强热带风暴,中央气象台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
7.19 20:00 中央气象局将其降格为轻度台风
7.19 20:50 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
7.19 21:30 香港天文台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
7.19 22:00 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
谁知道怎么查询历史天气记录?
台风是如何命名的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气象学上,台风专指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线以西,包括中国海)洋面上发生,近中心最大持续风速达到12级及以上(即每秒32.6米以上)的热带气旋。至于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发生,达到同样强度的热带气旋,则称为飓风。
根据国际气象组织规定,于北太平洋西部及南中国海发生的热带气旋,分为五级。各地向外公布的分级和名称有时略有不同。
因为海洋上可能同时出现多个台风,美国军方在关岛上设置的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现已移至夏威夷),在二战时习惯给各台风取名字。最初的名字全为女性,后来在19年加入男性名字。2000年起,台风的命名改由国际气象组织中的台风委员会负责。现在西北太平洋及南中国海台风的名字,由台风委员会的14个成员(中国、朝鲜、韩国、日本、柬埔寨、越南等)各提供10个名字,分为5组列表。
实际命名的工作则交由区内的日本气象厅(东京区域专业气象中心)负责。每当日本气象厅将西北太平洋或南海上的热带气旋确定为热带风暴强度时,即根据列表给予名字,并同时给予一个四位数字的编号。编号中前两位为年份,后两位为热带风暴在该年生成的顺序。例如0312,即2003年第12号热带风暴(当其达到强热带风暴强度时,称为第12号强热带风暴;当其达到台风强度时,称为第12号台风),英文名为KROVANH,中文名为“科罗旺”;0313即2003年第13号热带气暴,英文名为DUJUAN,中文名为“杜鹃”。台风中文名字的命名,是由我国气象局与香港和澳门的气象部门协商后确定。
香港天文台的历史
想要查询以前的天气,可以在很多个气象数据网站中获取
1、://ncc.cma.gov.cn/cn/?国家气候中心
2、://.xihe-energy?羲和能源大数据平台
3、://.cdc.noaa.gov/public.data?中国气象局
4、://.edu.cn?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
5、://weather.cn/?中国天气网
步骤一:地理位置选择。既可以选择单点数据也可以选择区域平均数据
步骤二:确认数据源。历史数据可选择羲和数源、欧洲中期天气中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预测数据可选择德国气象局
步骤三:输入想查询下载的起止时间,可选历史40年和未来7日
步骤四:选择所需要的气象数据下载,导出小时级数据
步骤五:如需要查询更多数据,可在“更多属性”中进行“检索属性”
台风是如何命名的?
天文台成立迄今已逾百年,部门的运作模式及服务范围亦不断与时并进,以满足现代社会的期望和需求。其间天文台不断引入先进科技,以配合业务发展。下表就天文台的发展历程作一大事纪要:
1883年,香港天文台成立。
1884年,开始定时作气象观测。 设立热带气旋警告系统﹝香港最早的海洋气象服务﹞。
1885年,时间球于尖沙咀警署首次降下。
1892年,开始提供海港气象服务。
1908年,透过无线电报接收船舶天气报告。
1915年,开始提供船舶天气预报的无线广播。
1921年,利用测风气球作高空探测。 开始地震测量工作。
1928年,开始提供天气预报的话音广播。
1937年,设立航空气象服务。
1949年,利用无线电探空仪及雷达探空系统测定高空气象资料。
1959年,天文台设置首座天气雷达。
1961年,开始测量大气中的放射性。
1967年,开始发出有关雷暴及豪雨的警告。
13年,天文台设置首部计算机系统。
15年,天文台透过世界气象组织全球电信系统﹝GTS﹞交换气象资料,并全面建立了下列三组地区性专用电路: 香港─东京﹝1969﹞ 香港─曼谷﹝10﹞ 香港─北京﹝15﹞ 开始发展首个天气预报数值模式。
17年,接收日本气象厅的地球同步气象卫星﹝GMS﹞图像。 开始发出山泥倾泻警告。
19年,设置了一套由三个站组成的短周期地震仪网络。 天文台首个天气预报数值模式﹝平衡正压模式﹞开始投入业务运作。
1980年,设置了首套铯原子钟报时系统。
1985年,首个粤港兴建的自动气象站于黄茅洲开始运作。 设立「打电话问天气」服务。
在京士柏建立了一所辐射测量室。
1987年,设立环境辐射监测。
1988年,一套新的天气预报数值模式(有限区域数值模式)投入运作,集中处理影响香港及邻近区域的小尺度天气系统.
1990年,辐射监测及评价中心成立。
1992年,一套以颜色为标记的「暴雨警告系统」开始使用。
1993年,天文台开始测量高空的臭氧及辐射。
1994年,天文台第一台多普勒天气雷达开始运作。
1996年,天文台在因特网设立网页。
19年,将地震站网扩展至8个台站,并以数字式信号传送。
1998年,提供互动形式的资料查询系统﹝IES﹞服务。 天文台的机场多普勒天气雷达﹝TDWR﹞投入运作,每分钟探测风切变及湍流,向航机发出有关警告。
推出四天天气预报服务。
1999年,天文台在大帽山装置的新天气雷达系统正式启用。新系统提供高分辨率雷达数据,能更有效地监测恶劣天气系统。 天文台添置了一部超级计算机,用作运行一套高分辨率天气预报数值模式﹝业务区域谱模式﹞,以加强预测暴雨的能力。
开始发出寒冷天气警告。
开始提供紫外线指数。
2000年,开设了一所位于天文台附近一幢商业大厦内的中心,方便市民索取资料及刊物。 天文台添置了一套高效能服务器簇,以提高气象数据处理的能力。
推出五天天气预报服务。
开始发出酷热天气警告。
2001年,天文台增强网站服务,提供文字版及有声网页,让视障人士更容易获得天气信息。此外,天文台亦推出网站的「无线应用系统规约」(WAP)版本,供流动电话客户使用。 天文台装置了一套卫星接收系统,以接收由极地轨道卫星发放的高分辨率卫星云图。
香港首个气象浮标开始运作。
天文台位于长洲的最后一个信号站关闭,标志着利用悬挂风球传递风暴信息的时代的终结。
2002年,由世界气象组织主办,香港天文台开发和管理的「世界天气信息服务」网站正式运作。这个是世界上首个涵盖全球各大城市官方天气预报的网站。 天文台在赤角装置了世界上首台用于机场天气预警的激光雷达。
天文台获颁授ISO9001:2000认证,以认可天文台所提供国际航空气象服务的质素。天文台是亚太区第一批获得ISO认证的航空气象服务单位之一。
2003年,首次成功接收到从商业航机上计算机传送来的自动天气报告。 天文台更新了临近天气预报系统的计算机。新计算机可以处理更多的实时天气资料,运行更先进的演算法,以改良预报产品。
天文台网站向应香港信息政策,用了「统一的外观与风格」设计为网站更新外观。
提供「可扩充标示语言」天气资料的服务。
推出七天天气预报服务。
2004年,全东南亚首套自动高空探测系统正式启用。 推出「个人数码助理」网站。
开始向国际度量衡局提供天文台的原子钟时数据,参与订定协调世界时。
以东道主的身份协办世界气象组织第二区域协会(亚洲)第十三次届会。
成为个气象部门接收和向全世界发送从商业航机上自动传来的天气报告。
首次为香港奥运滑浪风帆代表队提供了比赛场地天气预报服务及技术支持。
2005年,天文台与广东省气象局和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合作建成闪电定位网络,并推出闪电位置信息服务。 天文台发表香港未来百年雨量评估。
天文台代表世界气象组织参与建立印度洋海啸警报系统及协助巴基斯坦大地震灾后撤消。
天文台开发的世界上首个激光风切变预警系统在香港国际机场正式业务运作,为升降的航机提供风切变警报服务。
香港天文台受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委托开发和管理的两个网站,即「世界天气信息服务」和「恶劣天气信息中心」开始业务运作,正式成为世界气象组织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的历史沿革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气象学上,台风专指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洋面上发生,近中心最大持续风速达到12级及以上(即每秒32.6米以上)的热带气旋。至于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发生,达到同样强度的热带气旋,则称为飓风。
根据国际气象组织规定,于北太平洋西部及南中国海发生的热带气旋,分为五级。各地向外公布的分级和名称有时略有不同。
因为海洋上可能同时出现多个台风,美国军方在关岛上设置的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现已移至夏威夷),在二战时习惯给各台风取名字。最初的名字全为女性,后来在19年加入男性名字。2000年起,台风的命名改由国际气象组织中的台风委员会负责。现在西北太平洋及南中国海台风的名字,由台风委员会的14个成员(中国、朝鲜、韩国、日本、柬埔寨、越南等)各提供10个名字,分为5组列表。
实际命名的工作则交由区内的日本气象厅(东京区域专业气象中心)负责。每当日本气象厅将西北太平洋或南海上的热带气旋确定为热带风暴强度时,即根据列表给予名字,并同时给予一个四位数字的编号。编号中前两位为年份,后两位为热带风暴在该年生成的顺序。例如0312,即2003年第12号热带风暴(当其达到强热带风暴强度时,称为第12号强热带风暴;当其达到台风强度时,称为第12号台风),英文名为KROVANH,中文名为“科罗旺”;0313即2003年第13号热带气暴,英文名为DUJUAN,中文名为“杜鹃”。台风中文名字的命名,是由我国气象局与香港和澳门的气象部门协商后确定。
香港实时天气
直至八十年代,细小的气象局,甚少参与国际事务。一九八七年,应广东省气象局及香港天文台之联合邀请,首次参加珠江三角洲地区之重要天气研讨会;此后,由三地每年轮流主办。研讨会的主旨在于交流恶劣天气警报之经验,以及促进对暴雨、热带气旋或冷涌之技术探讨和研究。
一九九二年,气象局被接纳为亚太经济及社会委员会﹝ESCAP﹞和世界气象组织﹝WMO﹞支助之台风委员会会员,并于两年后在本澳主办第二十七届台风会议。一九九六年,气象局正式成为世界气象组织之地区会员。除了履行义务,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更积极参予世界气象组织的各种活动及主办由世界气象组织赞助之会议。
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亦于一九九六年,与葡萄牙及非洲葡语国家﹝PALOP﹞之气象部门及院校,携手共创气候暨环境变化﹝CRIA﹞事务局;以便集众之力,研究气候对大气环境所引致的连锁效应。
自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起,澳门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因此,地球物理暨气象台也改为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在第十三届世界气象组织会员大会上通过澳门继续保留会员资格,并改为中国澳门。同样,在第三十二届台风委员会会议上通过澳门继续保留会员资格,也改为中国澳门。
中国香港天气预报 近日及一周天气预报 中国天气网 今天(周四)
28~24℃
大到暴雨转暴雨
东风7-8级明天(周五)
27~24℃
大到暴雨转中到大雨
东南风5-6级后天(周六)
27~23℃
阵雨转多云
东南风5-6级中国气象局2011年09月29日12时发布 以上信息均为北京时间 7天预报 | 更多城市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