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湄洲岛天气预报15天查询结果_莆田湄洲岛天气预报15天
莆田二十四景名称
东山晓旭、西岩晚眺、梅寺晨钟、西湖水镜、南山松柏、木兰春涨、钟潭噌响、柳桥春晓、石室藏烟、智泉珠瀑、
北濑飞泉、绶溪钓艇、九华叠翠、壶山致雨、三紫凌云、紫霄怪石、古囊列献、谷城梅雪、白塘秋月、宁海初日、
天马晴岚、夹漈草堂、锦江春色、湄屿潮音。
这些景点约定俗成,成为莆田妇孺皆知的传统景观,沿用至今。
由于年代久远,沧桑变异,有的景点已成陈迹,有的已经消失。如,位于常太镇岭头尾的“北濑飞泉”,已沉没于东圳水库底;位于城厢观桥和庙前一带的“西湖水镜”,由于城区建设,已不复存在;位于黄石七境村的“谷城梅雪”,已见不到如雪的遍地梅树。还有位于华亭北部山脉的“三紫凌云”、位于城郊顶墩的“柳桥春晓”、位于黄石天马村的“天马晴岚”、位于城厢的“西岩晚眺”等景点,再也见不到她们昔日的风。然而,莆田二十四景中的大部分景观,至今仍然保存了下来,有的景观经过修葺,还赋予新的内容,使其更加绚丽多姿,成为人们消闲游览的胜地。今有好事者,将莆田二十四景写成对联,对仗还算工整:
试看海滨邹鲁,妈祖家乡:紫霄怪石,三紫凌云;石室藏烟,壶山致雨;智泉珠瀑,碧濑飞泉;钟潭噌响,草堂夹漈;西湖水镜,木兰春涨;湄屿潮音,好一派锦江春色;
遥赏文献名邦,梅妃故里:柳桥春晓,九华叠翠;白塘醉月,绶溪钓艇;宁海初阳,东山晓旭;古囊峢山献,天马晴岚;梅寺晨钟,西岩晚眺;谷城梅雪,更几株秀木南山。这二十四个景点是清代顺治年间林尧英始定的。据记载,明代天顺年间邑人 吴希贤第一次给莆阳标出了四个景区,即“壶桥晴岚、乌山霁雪、绶溪待渡、宁海观澜”。林尧英认为这四个景区不能概览莆田优美风光,就遍览莆阳大地,第一次概括出了莆田二十四景。
莆田二十四景之锦江春色
锦江春色,位于江口镇境内。共有十个景观:
一、江桥夜月:?芦溪入海处,现有连续三桥夜间桥灯与月光同辉相映,分外迷人;
二、古寨夕阳:锦中山岗上的“迎仙寨”,夕阳照映一片通红,秋芦溪口,已沉浸烟波中昏昏蒙蒙;
三、雨堤烟树:雨天站在江口桥上,东望江下海堤直奔东去,蒙蒙树影如烟;
四、瓜圃笙歌:前面村园林成片,六月暑天瓜棚下,清风爽爽,莆仙十音八乐,风飘田野;
五、渔舟撒网;兴化湾上,清明渔汛,盛产马鲛、力鱼全湾遍布绫网,争个好收成;
六、青山倒影;天晴风静浪平,船行兴化湾,回顾侨乡江口,青山倒影水中,格外好看;
七、春郊麦浪:春天的“九里洋”,绿油油的小麦正旺,春风一吹,麦浪滚滚;
八、远浦归船:黄昏,忙碌一天的船儿,满载喜悦欲扬航回归,点点航影,乘风追浪回归忙;
九、隔岸吹笙:经?芦溪水滋润成长的两岸江口人,喜爱音乐,由于溪水的调谐,隔岸吹得更好听;
十、海市蜃楼:是十景中最少见的。那是一九四二年三月十日,在后郭小学体育场对面隔海处,映出三座远山和华丽的集市,村庄、房屋、人影、田园、林木、牛马……还有一道石拱雕栏的长桥,上复一座葫芦金顶的亭榭;桥头一座石塔,高耸入云;桥外波涛中,有似炮台和战舰的形影各一。夕阳将下,景象渐渺 ;黄昏之后,一切乌有。隔了一天下午,那片海上又重现这一幕奇观,只是时间较短,仅半小时而已。
莆田二十四景之北濑飞泉
北濑飞泉,位于离县城约十公里、北九华和南天马两山相夹、坐西向东的常太镇松峰村的虎基底。此溪名曰北濑,为延寿溪的上游,两岸悬崖峭壁,溪底巨石密布,千孔百洞,形态各异,上下落差约有二丈左右,水流飞泻而下,碰在石上,反弹而起,腾起二丈左右的水花,然后又徐飘而下,方圆约有一亩之广,其状如飞珠,如溅玉,如蟠龙争斗,如狮子吐雾……其声或叮当,或铿锵,或澎湃,或轰隆……如私语,如丝弦,如急雨,如闷雷……胜似悦耳优美的交响大乐。其景观十分壮丽
,故称北濑飞泉,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莆田二十四景之白塘秋月
白塘位于涵江区的白塘镇,地跨洋尾、镇前、上梧三村,汇聚泗华,木兰诸水,面积达三百亩,为莆田南、北二洋最大的一个水塘。宋代叫“注月池”,今叫“白水塘”、“白沟”,俗叫“白塘”。
莆田二十四景之绶溪钓艇
延寿溪雅称绶溪,系木兰溪五大支流之一。它似一条碧绿的绶带,绾系在莆田城西北郊,现属荔城区拱辰街道管辖。其下游与木兰溪汇聚,滚滚东去,注入兴化湾。
延寿溪发端于九鲤湖。它的上游,原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北濑飞泉”。“北濑飞泉今化龙”(郭沫若诗),而今,这一景点已被烟波浩渺的东圳水库所取代。东圳水库的下游,是至今保存完好的宋代水利工程泗华陂。泅华陂南邻延寿山庄,北倚果木繁荫的泗华村。
莆田二十四景之壶公致雨
据史料称,距今一亿多年前,地球演变剧烈。从生物进化进程划分
,属中生代;从地球地貌变化角度分析,那时正是造山运动时期,海洋
里的地块碰撞,加上地球内部高温高压岩浆的喷击,地貌极不稳定。那
时的莆田也深受造山运动影响,形成了九华山一带强烈的地块升降现象
。今天的湄洲湾,上升中当时的浮屿变成今的壶公山。地质人员曾在山
上发现有贝壳及船钉、船板残块,在山脚的古 土宅等村落的小山巨
上,还发现有海泥层及粘上海蛎壳的礁石类岩石。这些地质内涵证明了
壶公山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一些文献资料表明,壶公山确是天造地设的一大景观。多少年来,
人们只要从远近不同方位观察此山,山峰上若是云雾迷离,必是雨前征
兆,于是就有“壶山致雨”之景,对于农民而言,这一自然景观还可为
农事作天气预报。
莆田二十四景之东山晓旭
东山是东岩山的简称,原名乌石山,因其山势如麒麟,又名麟山。该山位于莆田旧县城北部,胜利北路西侧,海拔69米。2002年划分荔城区管辖,是清代标定“莆田二十四景”的首景。
莆田二十四景之南山松柏(广化寺)
南山广化寺,这座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福建佛教四大丛林之一,就坐落在城南凤凰山麓。近年随着莆田城的迅速建扩展,这里已与市区融成一体了。
沿着流贯城市西边的东圳水渠漫步寻幽,渠水清清,蜿蜒南去,转过一个山角,气势磅礴的千年古刹便在眼前出现。现行建筑群是清光绪初年依旧制重修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海外侨僧的热心资助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从南湖公园往西望去,就可见山门照壁上中国佛教会已故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八个大字,足见该寺在佛教界的显著地位。
天妃妈祖,又称天后,实有其人,她原名叫林默。
她祖籍福建莆田湄州屿,是个海岛。林默的生卒年,据一些史书的记载,也很不相同。她的生年竟有六种说法,卒年也有四种。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卒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只活了27岁,所谓“室居未三十而卒。”
天妃林默的祖辈可追溯到唐代。唐宪宗时,莆田有个林牧,有九个儿子,据说都做了刺使,人称“九牧林氏”(刺使又称“州牧”)。林默是林牧的十世孙女。林默的父亲林愿,做过兵马使(也有说做都巡检), 林默在家最小,是个“老闺女”。为什么叫“默”呢?据说,她出生后一个多月,从来没有啼哭过,因此父亲给她取名“林默”。
正像别的许多由人成“仙”的神明一样,林默的出生自然也被后人披上了神异的色彩,被大大地神化了一番。《莆田县志》说,林默出生时“地变紫,有祥光异香”。《三教搜神大全》说,林默母“尝梦南海观音与以优钵花,吞之,已而孕,十四月始免娩身,得妃(林默产,“诞之日,异香闻里许,经旬不散”。总之,林默的出生伴随着无比的吉祥。
林默的成长大概林默天生是个当“神”的材料。刚刚1周岁,尚在襁褓中,见诸神像,即“手作欲拜状”。5岁能诵《观音经》,11岁“能婆娑按节乐神”。小林默似乎与神佛有不解之缘。林默长大后,即“通悟秘法,预知休咎;乡民以病告’辄愈”。看来,林默还是个年轻女巫之类的人物。而她最大的能耐,则是对海事有着不同凡响的“灵感”。
一次,林愿与四子分乘五船去福州办事。林默与母亲呆在家中。夜晚林默忽然手脚乱动。母亲赶忙推醒她,问女儿是否做了恶梦。林默睁开眼睛道:“不好,爸爸他们的船遇上了风暴。”母亲大惊失色。林默埋怨母亲道:“我两手各拉一条船,两脚又挂上了两只,嘴里还叼着一只,本来没事了,可您一喊,我嘴一张,叼着的那只船给刮跑了。”说完哭了起来:“我大哥性命难保了。”
几天后,父兄弟们回来,哭诉海上遭遇风暴事,大哥的船已沉没海中;并说风作之时,见一女子牵五条桅索而行,渡波涛若平地。全家这才明白,林默当时瞑目而睡,“乃出元神救弟兄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此事越传越神,林默名声大震。
林姑娘长大后,誓不嫁人,经常乘般渡海,云游岛屿间。凭着她一身好水性和一颗菩萨心,在海上多次救护遇难渔民和商人,被人们呼为神女、龙女。她的海上救难行善事迹,在莆田地区广泛流传。
升化成神在一千年前的一个暴雨天林默奋不顾身,在海上抢救遇险船民,因风浪太大,林默不幸被台风卷去……
人们不愿承认林默遇难而死,认为她已“升化”——变成了女神。有人编造说,林默升化时,“闻空中乐声,氤氲有绛云若乘,自天而下,神(林默)乘之上升”(《扬州天妃宫碑记》)。后来还有人见她“常衣朱衣,飞翻海上”。于是莆田百姓修了个祠堂,纪念神女林默。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给事中路允迪奉旨出使高丽。他率领八艘大船航行在渤海之上,忽遇大风暴,一下刮沉了七艘。路允迪惊恐万分,赶坚闭目祷告:“神女下凡,保我平安!神女下凡,保我平安!”说也怪,路允迪忽然觉得船一下平稳了,他睁眼一看,果然有位穿红衣的神女站在船樯上。靠了神女的保佑,路允迪独船驶向高丽,完成了出使任务。徽宗听说此事,亲赐林默祠一块题为“顺济”的匾额。
以后,神女的“灵应”越来越多。宋绍兴年间,江口海寇猖獗,神女“驾风一扫而去",后屡有助剿海寇事。淳熙年间,“岁屡旱灾,随祷(神)随应”。神女不但保佑商船渔民,助剿海寇,还有捍御水旱疫疠之灾等“法力。因此,神女的影响越来越广,香火由最初的莆田地区,逐渐扩展到从南到北,沿海一带的极广大区域。
神女的“灵迹”也得到从宋至清历代帝王的褒奖 。帝王们在七八百年间对其册封多达40次,封号累计竟有五六十字:如辅国护圣、护国庇民、灵惠助顺、妙灵昭应、宏仁普济、昭灵显佑、广济明著等。林默的地位,由最初的林姑娘而为夫人、为妃、为天妃、圣妃,直高升至天后。 祭礼也由民间祭祀而逐渐升为朝廷派大臣祀祭,并载入国家祀典。
如果说内陆人们信仰的女神是观世音菩萨,那在沿海,人们信仰的女神则是妈祖娘娘了。并且从宋代到清代,国家传统祭祀的三大对象就是黄帝、孔子和妈祖娘娘。
妈祖娘娘,原名林默娘,一般认为她是福建湄洲人。对于她的信仰,开始于北宋中后期,传说她在生前就为渔民预测出海的祸福,并且医术高超,常在船只遇难的时候出海救人,挽救了无数渔民。当时史料记载,她“常衣朱衣,显圣海上,若遭风难,呼神无不救应”。宋之后的历代帝王都对其加封,从“夫人”到“妃”,到“天妃”“天后”,直至“天上圣母”,慢慢地林默娘由人变成了神,成为了万人敬仰的神女妈祖娘娘。
据初步统计,海内外妈祖娘娘的信众达 2.5亿人之多,香港、台湾、澳门以及东部沿海江苏、江浙、山东、天津等地的港口都有妈祖庙。澳门的葡萄牙文 Macau就是从“妈阁的发音来的,当年葡萄牙人在澳门登陆的港口有一个妈祖阁,葡萄牙人问这里是哪儿,路人答妈阁,于是葡萄牙人以为说的是这个岛的名字,就把澳门叫成了 Macau 。
每到妈祖娘娘农历三月二十三诞辰时, 全世界的妈祖庙都会在这一天举行祭祀仪 式,而祭祀最隆重的地方莫过于妈祖的诞生 地湄洲岛了。在这一天东南亚、南北美、日本 等海外善男信女,都会来湄洲岛朝拜,这里 的妈祖庙是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五千多座妈 祖庙的祖庙。这天湄洲岛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上香仪式,人们会在负责人带领下对着妈祖神像行跪拜大礼,并且向妈祖敬献祭品。戏班子还会上演再现妈祖生前事迹的妈祖戏,各种表演妈祖显灵、送子、送药放事的花车也会在会场一遍遍地巡游,伴随着舞龙舞狮队和各种民俗文化表演,祭祀的热闹程度甚至会超过春节。 此外,在农历九月初九妈祖升天那日,人们也会举行纪念活动,但因为是忌日,所以这日的祭拜礼品都是素食,妈祖庙也会从九月初六开始演妈祖戏,一直演到初九。
而除了庙里的祭祀活动,从宋代开始,东南沿海出港的各类船上都会供奉着妈祖像,在起航前、航行中、到港后都会焚香祷告妈祖娘娘,祈求一路平安。民间传说郑和下西洋时也举行了拜妈祖仪式。有些地区除了妈祖出生和升天之日举行纪念活动外,甚至每个月的初十五,都会在海边或家中举行祭拜仪式。
作为一个和蔼可亲的女神,妈祖娘娘尤其受到妇女的欢迎,每当妇女们遇到难题或要作重大决定时,则会用半月形木质圣杯,向妈祖祈祷,请求给予暗示。而为了保孩子平安,妈妈们也会到妈祖庙祈求小香袋,并在孩子的脖子上挂上妈祖的玉像,希望妈祖能像保佑海上航船一样,保佑孩子平安。如果孩子父母外出了,甚至还可以将孩子托付给妈祖庙的相关人员照看。如此的妈祖娘娘,脱离了国家祭祀的宏大主题,变得亲近平和起来。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将妈祖信仰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或许是由于妈祖的信众广泛,或许是由于妈祖信俗自国家至民间自成体系。 但妈祖娘娘如此深入大众的原因,主要根源于妈祖娘娘身上所寄托的沿海百姓对海上航行平安归来的期待,对人生事业、家庭平安顺利的期待,以及对一个温柔庇佑着民族的母亲形象的期待 。
宋朝时候有个福建渔家女,叫林默娘,传说她在父亲出海打鱼遇难后,在海上游了几天把父亲尸体带回来,后人为了纪念她给她建庙,并且屡显神迹,后来历代帝王也为她建庙祭祀,沿海人都认为她能够保佑平安,于是就有了神化的妈祖。
妈祖信仰不只是在中国沿海,这个世界上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基本上都能找到妈祖信仰,可以说妈祖是中国民间传播最为广泛的神明信仰。
在古代出海航行,因为造船技术不先进,也没天气预报,所以出海其实是很危险的,所以当时的渔民常把安慰寄托于神明信仰的保护,妈祖是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祖父林孚福建总管,妈祖出生一直到满月都不会哭,父母取名林默娘,她终身未嫁,一直行善救人,精通医术,帮村民逢凶化吉。
林默娘生在大海边,懂天文,习水性,她所在的海域有很多暗礁,很多遇难的船舶常得到她的帮助,也就有传言她能预知吉凶,海事,然而公元987年,年仅28岁的林默娘就早早去世了。乡人为了感激曾经受到林默娘的帮助,于是就在湄洲岛上建庙宇纪念她,这就是著名的湄洲妈祖庙。
后来 妈祖的传到统治者耳中,从宋朝起,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不断加封,扩建妈祖庙,妈祖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列入国家祀典。妈祖信仰也由福建传播到浙江、广东、台湾、琉球、日本、东南亚。
文|王宇丹
妈祖,又称天后、灵女等,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民众心同的海上保护神,人们对妈祖的信仰起始于北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 历史 。从传世记载中可见,妈祖并非一个完全“捏造”出来的神明,而是由一实际的 历史 人物演变而来,但由于史料的缺乏,妈祖的身世一直是谜团,民间或学界有关于妈祖身世的众多说法。
虽说宋代就已存在妈祖信仰,但事实上,宋元的史籍侧重于记载妈祖的神能,有关妈祖生平身世的资料寥寥无几。南宋的廖鹏飞写有《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一文,是迄今所见有关妈祖身世及其信仰起源的最早记载。文中写道:妈祖,即林氏,湄洲岛人,以巫祝为职业,能预知人间祸福,林氏死后,众人为她在湄洲岛上立了庙。但妈祖的名字、生卒年代、生平事迹,我们仍然知之甚少。
时至明清,人们的想象力变得更为丰富。明万历三十年吴还初编《天妃娘妈传》、明末佚名编纂《天妃显圣录》以及乾隆年间林清标《敕封天后志》等等都有关妈祖生平的记载。这些文字记载的造神之意毫不掩饰,其很大程度上地整合了当时流传于民间的神话故事。各个版本的说法使得妈祖的原始形象逐渐清晰。
关于妈祖的出生时间,年份记载上没能统一,但是将“三月二十三”作为妈祖的诞辰却是非常一致的。妈祖的“投胎”方式也有各种说法,或是观音赐给其母一丸,或是其母做梦受孕。另外,妈祖是莆田人,姓林,名默,之所以名为默,是因为她从出生到满月都不曾啼哭一声。林默幼时聪慧,有天赋的灵性,生前多次助人渡过风险,终身未嫁,28岁时为救海难而死。以上便是广为流传的妈祖生平。
近来有学者以宋代出土物墓志为契机,结合文献资料,对妈祖的名字进行新的探讨,认为妈祖的原名为“新梅”。除了分析墓志外,该学者还谈及:三月二十三这个时间,正是青梅上市的时节;且莆田梅林广泛分布,有浓厚的“梅”文化特色,取名“新梅”有合理之处。只是在民间长期的口耳相传过程中,由于口音等原因,“新梅”之名逐渐失真,且以讹传讹,成了史料记载中的“林默”。这一说法的出现,表明关于妈祖的研究和 探索 仍在继续。
参考文献:
苏亚红:《“妈祖”形象和名称演变的 历史 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唐宏杰:《海神妈祖真实名字新说》,《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年第12期。
说起 妈祖 ,原名林默娘,福建湄洲人,享年27岁。走的是 功德成圣 路子——民间这里神祗很多,除了女娲娘娘,还有山东泰山的 送子娘娘 、 上古传承的 “先蚕娘娘”嫘祖 等,在全中国 也很出名,祭拜广泛!
妈祖信仰平平,始于北宋中后期,传说她生前为渔民预测出海的祸福,医术也高超。海上福祸相依,船只遇难时常显灵渡海救人。史载,她“常衣朱衣,显圣海上,若遭风难,呼神无不救应。”
林默娘从宋代“夫人”,历朝不断加封,到“妃”,再到“天妃”、“天后”,直至“天上圣母”,由人变成了神,成为了沿海渔民敬仰的妈祖娘娘。不能不说赶上了好时候!
其一,唐宋道教地位很高,尤其赵官家宋真宗赵恒十分崇道;宋徽宗赵佶更以“道君”自居, 历史 却开个玩笑,亡国俘虏于金人。南宋小王朝,也缘于贾似道国师,惨烈悲壮亡于蒙古。“崖山之后无华夏”,日本汉学家激愤评语(有批判说“包藏祸心”)。
其二,至关主要的是:隋炀帝凿通京杭大运河,帝国经济中兴不可逆转的难移。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中央王朝更是凭借扬州、泉州等 海上丝绸之路 贸易红利,苟延残喘了一百多年。
两宋不用说了!从北宋到南宋,痛失半壁江山,几乎全靠海外贸易支持。明清闭关锁国,但 海外朝贡贸易 却始终兴盛不衰。渔民、世商、海寇,若是“偷渡”南洋的话,攫取眼红暴利,生死一趟难料,那么妈祖香火,想不兴旺都难?
结 论 : 妈祖信仰 可能从东汉隋唐就已隐隐流传。正好北宋出了个林默娘,能掐会算,医术高超,心地善良,救难渔民—— 北宋末宋徽宗时期发生了祅教/明教 方腊起义 。不知道,这个 林默娘 是否同教兄弟姊妹, 朱衣圣火使,布道光明神? 须知道 朱衣紫贵 ,唯有品级的官老爷及夫人们,才拥有资格穿戴!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