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多地气温“爆表”的温度创新高, 20省发津贴

2.南京大雾预警江苏大雾预警最新

3.中国最热的省前十名

4.南京雾霾情况如何,南京惊现枚红色雾霾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5.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有哪些

南京天气中央气象台_央视天气预报南京

中央电视台的《联播天气预报》节目开播时,排列顺序为:首都北京在第一个,其他省会城市根据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按照国家测绘局和中国气象局业务划分,由北至南,从西向东的原则进行排序,并由院确定和批准。

中央气象台(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er of CMA)是全国天气预报、气候预测、气候变化研究、气象信息收集分发服务的国家中心。也是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区域气象中心、核污染扩散紧急响应中心,成立于1950年3月1日。

扩展资料:

初创时期,中央气象台下设预报科、通信科、机要科、资料室、管理科及办公室等。1951年,中央气象台曾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

但那时,气象工作仍主要服务于军事活动,向社会发布的警报一年只有几次,主要包括台风和寒潮预警。

国家气象中心依靠科技进步,积极与国内外科研教育单位合作,提高我国台风、暴雨、强对流天气、干旱、沙尘暴、大气环境质量等的预测预报水平。

还加强天气、环境、应用气象、遥感应用、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工作,不断拓展业务领域。

中国气象局-天气预报的城市播报顺序是否该调整

百度百科-中央气象台

中国多地气温“爆表”的温度创新高, 20省发津贴

中国气象局简介

一、部门简介

中国气象局是院直属事业单位。它的前身是中央气象局,成立于1949年12月。1994年由院直属机构改为院直属事业单位后,经院授权,承担全国气象工作的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全国气象工作的组织管理。全国气象部门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气象部门与地方人民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我国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气象”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宗旨。2000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开始施行,之后颁布实施了《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防雷减灾管理办法》、《施放气球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天基、空基和地基相结合、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现代化大气综合观测系统;基本组成了由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人工影响天气、干旱监测与预报、雷电防御、农业气象与生态、气候开发利用等构成的气象服务体系,气象服务领域涉及工业、农业、渔业、商业、能源、交通、运输、建筑、林业、水利、国土、海洋、盐业、环保、旅游、航空、邮电、保险、消防等多个行业和部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气成分分析与预警预报、空间天气预警、沙尘暴天气监测与预报、防雷装置检测和工程专业设计、健康和医疗气象、突发公共紧急响应等气象保障业务和服务也迅速发展。目前,气象服务已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国家安全各个领域,气象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投入与产出比达到了1∶40。

我国形成了气象科学技术基础性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体系。中国气象局拥有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等9个国家级科研院所。2004年科技部批准中国气象局成立了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是我国首批开展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的部门之一,并通过了国家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的验收,初步形成了新型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中国气象局是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国内牵头单位,开展了一系列气候变化科学、影响与对策的研究。

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围绕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和外交战略,积极开展与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的多边和双边气象科技合作,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双边气象科技合作与交流,与21个国家签署了气象科技合作协议,向7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设备和技术援助。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位气象局长及高级官员来华考察。中国是世界气象组织(WMO)的成员国。13年以来,中国气象局局长一直为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成员。1983年中国气象局局长邹竞蒙当选为WMO第二副,1987年当选为,1991年连任; 2001年我国官员在WMO秘书处任助理秘书长,2004年任WMO副秘书长。我国国家气象中心是WMO区域专业气象中心之一,承担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气象预报服务,我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是WMO全球气象电信系统区域通信枢纽之一,参加全球气象探测资料的交换。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积极参加全球变暖及气候变化的国际活动,中国科学家长期担任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的联合,为推动气候变化研究和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科学家还积极参与WMO和台风委员会各领域的活动及有关国际研究。

二、机构设置与主要职责

中国气象局内设机构:办公室、监测网络司、预测减灾司、科技发展司、财务司、人事教育司、政策法规司、国际合作司、机关党委、离退休干部办公室和监察室、审计室。

中国气象局的主要职责是:

(一)拟定气象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制定、发布气象工作的规章制度、技术标准和规范并监督实施;承担有关的行政复议工作。

(二)参与气象防灾减灾决策,组织对重大灾害性天气跨地区、跨部门的气象联防,组织指导防御雷电、大雾等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归口管理人工影响局部天气工作。

(三)对院其他部门设有的气象工作机构进行行业管理,统一规划全国陆地及海上气象探测与信息网络、气象台站网、气象基础设施和大型气象技术装备的发展和布局,审核全国大中型气象项目的立项和方案。

(四)管理全国天气预报警报、短期气候预测、城市环境气象预报、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和气候影响评价的发布;组织指导气候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组织并审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城乡建设规划的气象条件论证。

(五)组织气象科技领域重大科研攻关和成果的推广应用,指导协调气象教育工作,组织宣传、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气象防灾减灾和气候意识。

(六)管理气象外事工作,代表我国参与世界气象组织及其他国际气象机构的活动,开展与外国(地区)气象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

(七)统一领导全国气象部门的工作;以中国气象局为主管理省级气象部门的财务、机构编制、人事劳动、科研教育和业务建设;指导地方气象事业的发展。

(八)协助地方人民指导地方气象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九)承办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中国气象局主要直属事业单位: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技术中心、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中国气象局行政管理局、中国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中国气象局宣传中心、中国气象报社、气象出版社。

全国气象部门(不含港、澳、台地区)设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14个副省级市气象局(含4个单列市气象局,10个副省级省会城市气象局),318个地(市)气象局和2300个县(市)气象局(站)。

全国气象部门现有正式职工52988人,有两院院士6人,博士生导师26人,拥有高级技术职称的4415人。

三、***简介

中国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秦大河,男,汉族,1947年1月出生,山东泰安人,1987年10月入党,10年7月参加工作,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自然地理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多次组织南、北极、亚洲腹地和青藏高原地区的科学考察,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积极参与IPCC评估活动,主持了我国气候变化和西部环境演变评估及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郑国光,男,汉族,1959年11月出生,江苏涟水人,1981年3月入党,16年12月参加工作,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大气物理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研究员。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许小峰,男,汉族,1957年1月出生,江苏淮安人,15年4月入党,15年3月参加工作,南京气象学院气象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正研级高级工程师。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王守荣,男,汉族,1950年9月出生,江苏江都人,1969年10月入党,1969年2月参加工作,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天气动力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正研级高级工程师。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男,汉族,1962年3月出生,安徽全椒人,无党派,19年9月参加工作,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象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研究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张文建,男,汉族。1955年8月出生,河南开封市人。18年7月入党,11年3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研究员。

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中国气象局纪检组组长孙先健,男,汉族,1949年1月出生,湖北荆沙人,19年3月入党,1967年9月参加工作,南京大学气象学专业毕业,大学普通班学历,高级工程师。

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兼人事教育司司长沈晓农,男,汉族,1961年6月出生,浙江绍兴人,1988年2月入党,1983年8月参加工作,南京气象学院农业气象系农业气象专业毕业,大学本科学历,理学学士,工程师。

南京大雾预警江苏大雾预警最新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未来10天,江南、江淮以及重庆等地高温天气持续,部分地区高温日数可达5-8天。其中,8月1日至5日,华东等地的最高气温还将超过39℃。

新华网北京7月29日电 中央气象台7月29日下午发布以下中国各大城市7月30日天气预报:

城市 天气现象 温度 风向风力

北京 阴 28 34 <3

哈尔滨 晴 18 29 4-5

长春 小雨 18 28 <3

沈阳 阵雨 22 30 <3

天津 多云 27 36 3-4

呼和浩特 阵雨 26 34 3-4

乌鲁木齐 多云 14 25  <3

银川 晴 24 36 <3

西宁 晴 16 35 <3

兰州 晴 25 40 <3

西安 晴 28 38 <3

拉萨 多云 12 24 <3

成都 多云 24 34 <3

重庆 晴 28 40 <3

贵阳 多云 22 30 <3

昆明 中雨 17 23 <3

太原 晴 23 38 <3

石家庄 多云 28 37 <3

济南 多云 28 37 <3

郑州 多云 27 35  <3

合肥 雷阵雨 27 35 3-4

南京 多云 27 35 3-4

上海 雷阵雨 27 36 3-4

武汉 多云 28 35 <3

长沙 多云 29 36 <3

南昌 雷阵雨 28 35 <3

杭州 晴 26 36 <3

福州 雷阵雨 26 34 <3

台北 阵雨 26 33 <3

南宁 阵雨 26 33 <3

海口 多云 26 34 3-4

广州 雷阵雨 26 34 <3

香港 雷阵雨 27 32 3-4

澳门 雷阵雨 27 32 3-4

面对持续高温天气,各地纷纷出台相应政策,积极应对高温“烤”验。

全国共有20多个省份发放高温津贴,江苏、重庆等地取措施以确保高温天气下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浙江省人力和社会保障厅29日发出紧急通知,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时,应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

北京、天津等地公交公司为司机们供应绿豆汤等防暑降温饮品,浙江杭州调整高温酷暑时段环卫工人工作时间,加强环卫机械化清扫和洒水频次,以降低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提供工间休息用房,安排一线环卫工人休息。

中国最热的省前十名

1、南京明早有没有雾2、今天南京新集高速公路站为什么关闭?3、粉色的烟都有什么烟南京明早有没有雾

查大雾预报只需要打开天气网,定位到自己所处的城市就可以查到大雾预警。大雾是指由于近地层空气中悬浮的无数小水滴或小冰晶造成水平能见度不足500米的一种天气现象。通过网络查询可知,南京明天大部分地区有雾。

今天南京新集高速公路站为什么关闭?

今天南京新集高速关闭,那是因为今天凌晨发布大雾橙色预警,为了大家出行安全,暂时关闭了新集高速。

粉色的烟都有什么烟

粉色的烟是粉红雾霾。

粉红雾霾是一种自然现象,2015年12月22日在南京市首次发现,这种玫红色的雾霾应该是傍晚的霞光与雾霾结合的现象。

南京大学大气系教授刘红年表示,雾霾只有灰白褐三种颜色,这种玫红色的情况应该是傍晚的霞光与雾霾结合的结果,不是什么特殊污染物造成的。至于什么气味,可能个人感觉不同。

扩展资料:

12月22日零点前后,南京市气象台发布大雾**预警信号。一直到11点58分,才解除大雾预警。紧接着,12点09分南京市气象台发布霾橙色预警信号,这也是入冬以来南京首次发布霾预警信号。中央气象台发布的22日08时-23日08时的霾区预报图显示,围绕着南京的江苏西部地区是全省霾区最严重的区域。

根据《南京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南京市从2015年12月21日下午4点开始,启动蓝色预警。据环保部门介绍,2015年入冬以来持续施行的秋冬季一级防控举措,已经严于2014年应急预案中的“蓝色预警”,但环保部门在一级防控措施基础上再发布蓝色预警,目的是吁请各部门、区(园区、各单位尽可能减少本地污染源排放。

南京雾霾情况如何,南京惊现枚红色雾霾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中国最热的省前十名:

1、吐鲁番(高温天数49天/46℃)

吐鲁番是中国最热的地方之一,被称为"火洲",这里是《西游记》中火焰山所在地,历史最高气温49.6℃(地表83.3℃),是中国名副其实的火炉城市。

通过中央气象台发布的近30天(6月20日至7月19日)全国高温气温实况图分析,吐鲁番最高气温大于40℃,2022年6月28日极端高温达到46℃,2022年7月极端高温达到45℃。

根据中国天气网气象大数据显示,2022年6月1日至7月20日吐鲁番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的天数为49天,其中40℃及以上的极端高温天气天数达到29天,堪称是中国最热的城市。

2、福州(高温天数26天/42℃)

2022年,强大的副热带高压控制我国东部,福州处于副高脊线附近,盛行下沉气流,相当于福州头上一直罩着一个巨大的“火炉”,常出现热岛效应,与重庆、杭州、南昌四个城市,被不少网民冠名“新四大火炉”。

根据中国天气网气象大数据显示,2022年6月至7月20日福州出现35℃及以上高温天气的天数达到26天,2022年6月24日出现40℃的极端高温天气,2022年7月极端高温达到42℃,成为2022年中国十大“火炉”城市之一。

3、郑州(高温天数17天/42.3℃)

通过中央气象台发布的近30天(6月20日至7月19日)全国高温气温实况图分析,郑州市最高气温大于40℃,成为2022年中国十大“火炉”城市之一。

又根据中国天气网气象大数据显示,2022年6月至7月20日郑州出现35℃及以上高温天气的天数达到17天,其中40℃及以上的极端高温天气天数达3天,2022年6月16日至17日连续2天出现40℃以上的极端高温天气。

据郑州气象台发布的数据,2022年6月24日温度高达42.3℃,突破建站68年以来历史极值。

4、杭州(高温天数17天/40.3℃)

通过中央气象台发布的近30天(6月20日至7月19日)全国高温气温实况图分析,杭州最高气温大于40℃,成为2022年中国新的“火炉”城市之一。又根据中国天气网气象大数据显示,2022年6月1日至7月20日杭州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的天数为17天。

截至2022年7月14日,杭州气象台已连续4次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2022年7月12日杭州极端最高气温达到40.3℃,打破2013年41.6℃的极端高温。

2022年杭州气温高是因为今年梅雨季节结束早,再加上杭州地处钱塘江流域,河网湖泊密布,地势低平,属于河谷地形,而且相比上海、宁波等地,杭州又属于弱风区,而且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高楼大厦越来越多,风被挡在了城外,再加上城市的热岛效应的叠加,都导致了杭州夏天的酷热。

5、石家庄(高温天数16天/41℃)

通过中央气象台发布的近30天(6月20日至7月19日)全国高温气温实况图分析,石家庄最高气温大于40℃,2022年6月25日石家庄极端气温达到41℃,灵寿县更是达到44.2℃,成为2022年中国十大最热的城市之一。

根据中国天气网气象大数据显示,2022年6月1日至7月20日石家庄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的天数为16天,其中40℃及以上的极端高温天气天数达到2天,2022年6月24日至25日连续2天出现最高温度达到40℃的天气。

石家庄气温高原因是石家庄西侧是太行山,山东面是华北平原,此种地形形成一种典型的天气特点:“焚风”,就是从西侧吹来的风温度较高,再加上城市热岛效应,所以石家庄特别热。

6、西安(高温天数15天/41℃)

据西安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消息,西安市经历了自1951年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热六月,2022年6月超过35℃以上天数达到20天,截至6月17日14时,西安部分高温区地表温度已超60℃,西安泾河站地表温度最高达到了惊人的74.1℃,打破当地观测史最高纪录,西安已成为2022年中国最热的城市之一。

通过中央气象台发布的近30天(6月20日至7月19日)全国高温气温实况图分析,西安最高气温大于40℃。

据陕西省气象台发布信息,2022年6月16日西安区域内阎良站出现了42.9℃的极端高温。据中国天气网气象大数据显示,2022年6月至7月20日西安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的天数达15天,2022年7月曾出现41℃的极端高温。

7、上海(高温天数10天/40.9℃)

通过中央气象台发布的近30天(6月20日至7月19日)全国高温气温实况图分析,上海最高气温大于40℃,成为2022年中国新的“火炉”城市之一。

2022年7月12至13日,上海已连续两天部分地区最高温度达到40℃,尤其是7月13日14时30分,上海徐家汇站气温达到40.9℃,追平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1873年)的最高气温纪录。

又根据中国天气网气象大数据显示,2022年6月至7月20日上海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的天数达10天。2022年上海气温高原因是今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势力很猛烈,转移和发展的势头很凶猛;二是上海城市上空的空气对流受阻,三是现代城市的“通病”-热岛效应。

8、重庆(高温天数10天/40℃)

重庆,可以说是最著名的“火炉”城市,民国时期,与武汉、南京被称为“中国三大火炉”城市,也是传统的中国四大火炉。重庆夏天之所以酷热,也是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有关。

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河谷地带,属四川盆地中地势较低地区,四周群山环抱,水汽富集,无风或者微风天气多,夏季热量不易散发,再加上重庆市区人口稠密、高楼林立,城市热岛效应更加明显,造成了重庆夏天的炎热。

通过中央气象台发布的近30天(6月20日至7月19日)全国高温气温实况图分析,重庆最高气温大于40℃。根据中国天气网气象大数据显示,2022年6月至7月20日重庆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的天数为10天,7月12日重庆出现40℃的极端高温。

9、合肥(高温天数11天/39℃)

从合肥气象部门获悉,自2022年6月以来,超过35℃的高温天气,合肥总共出现了20天左右,成为2022年中国最热的城市之一。通过中央气象台发布的近30天(6月20日至7月19日)全国高温气温实况图分析,合肥最高气温在37℃-40℃之间,2022年7月12日至13日连续2天出现39℃的极端高温天气。

根据中国天气网气象大数据显示,2022年6月1日至7月20日合肥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的天数11天。合肥为何气温高,因合肥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曾经合肥因地表最强温度最高达到71.1℃上了热搜,历史上最高的气温达40.8℃。

10、南京(高温天数8天/40℃)

南京,与武汉、重庆被称为“中国三大火炉”城市,通过中央气象台发布的近30天(6月20日至7月19日)全国高温气温实况图分析,南京最高气温在37℃-40℃之间,2022年7月极端高温达到40℃,成为中国最热的城市之一。

根据中国天气网气象大数据显示,2022年6月1日至7月20日南京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的天数为8天。

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有哪些

南京大学大气系教授刘红年表示,雾霾只有灰白褐三种颜色,这种玫红色的情况应该是傍晚的霞光与雾霾结合的结果,不是什么特殊污染物造成的,大家不必紧张。据悉,近几日南京空气质量一直不好,昨日更是处于重度污染。南京发布入冬后首个霾预警、重污染天气蓝色预警。

南京今冬首发霾预警

昨日(12月22日)零点前后,南京市气象台发布大雾**预警信号。一直到11点58分,才解除大雾预警。紧接着,12点09分南京市气象台发布霾橙色预警信号,这也是入冬以来南京首次发布霾预警信号。

中央气象台发布的22日08时-23日08时的霾区预报图显示,围绕着南京的江苏西部地区是全省霾区最严重的区域。

根据《南京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南京市从昨天下午4点开始,启动蓝色预警。据环保部门介绍,今年入冬以来持续施行的秋冬季一级防控举措,已经严于去年应急预案中的“蓝色预警”,但环保部门在一级防控措施基础上再发布蓝色预警,目的是吁请各部门、区(园区)、各单位尽可能减少本地污染源排放。

蓝色预警启动后,南京市环保部门派出了巡查组,对有关单位实施督查巡查,从一整天的巡查来看,未发现一家违规的工地和企业。

昨天,南京市教育局官方微信“南京教育发布”发出《关于执行重污染天气蓝色预警响应措施的通知》,要求各校从昨天16时16分启动重污染天气蓝色预警起,即时停止户外体育课程。

竺可桢竺可桢(1890.3.7—14.2.7),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 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49年以后,他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开辟了自然综合考察事业。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论文有《远东台风的新分类》、《台风的源地和转向》、《东南季风与中国雨量》、《中国气侯区域论》、《一年内生物物侯推移的原动力》以及《中国近五千年来气侯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符淙斌符淙斌,气候学家,作为最早参与开拓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中国学者之一,为我国全球变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涂长望涂长望 (已故) 气象学家。湖北武汉人。

吴国雄吴国雄,大气动力学和气候动力学家。广东潮阳人。1966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1983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乃至世界上少有的既具有很高的数理和动力学造诣,又具有丰富的实际天气经验的学者之一。提出湿倾斜涡度发展理论(SVD)和全型垂直涡度方程。运用上述理论,成功地揭示青藏高原西南涡和夏季江淮流域的暴雨发展机理,揭示副热带高压形态变异的成因。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学者关于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影响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把亚洲季风爆发分为三个阶段。证明由于中高纬度的强地转性和斜压性使其海气相互作用的特征与热带显著不同。首次用数值模式提出厄尔尼诺影响台风的机制,得到国际上的高度评价。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笃正叶笃正(1916年2月——)男,出生于天津市,1948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现任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英国气象学会会员;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曾在许多国际国内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是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丑纪范丑纪范,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崇银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少将。1940年4月15日出生于四川达州,长期从事气象研究工作,在热带气象学、大气低频振荡动力学以及ENSO循环动力学等大气科学前沿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现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教授,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WCRP中国委员会)。

秦大河秦大河,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原中国气象局局长。

陶诗言陶诗言,气象学家、大气物理学家。他在东亚大气环流、季风天气气候、寒潮和暴雨预报、卫星气象应用等方面卓越的研究成果,在中国外气象界享有崇高的威望。20世纪50年代初,他和顾震潮共同主持中国第一个天气分析预报中心,建立了各种天气预报方法,是新中国气象预报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多次在重大天气的预报和国防科学试验的气象保障预报中,出色地完成任务。17年后,在他的努力下,许多国际合作和项目得以形成和顺利进行。他培养造就了一批大气科学的专门人才。发表的《中国冬季寒潮前后天气型式转变过程的研究》、《长江中上游暴雨分析和预报》等专著堪称经典。

伍荣生伍荣生,中国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专于大气波动与动力学研究。撰有论文《大地形与扰动不稳定》等。

周秀骥周秀骥,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我国现代大气物理学创建人之一。

曾庆存曾庆存,气象学家,广东阳江人。从事大气动力学、数值天气预报理论、理论和计算地球流体力学、气候数值模拟、卫星气象学方法和大气遥感测量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地转适应过程理论和关于大气扰动演变过程的波包动力学理论,在国内外广为引用。在数值天气预报中设计的半隐式差分格式,是世界上最早成功的方法之一,至今仍在使用。

陈联寿陈联寿,气象学专家,曾任中央气象台台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

丁一汇丁一汇,出生于上海,中国工程院院士,参与和主持编写IPCC第一、二、三、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是国际上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中有影响、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

李泽椿李泽椿,天气动力和数值预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65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北京气象学会理事长、北京市科协常务理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

许健民许健民,卫星气象专家。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总工程师。

张德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古气候研究室主任、气候变化研究首席专家张德二,江苏镇江人。长期从事气候变化研究在历史气候变迁规律、特征,高分辨历史气候序列和气候图复原、古环境演变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在第四纪古环境研究方面有一定国际声誉。

顾震潮顾震潮(1920-16),大学物理学家。上海市人。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院。1947年留学瑞典。1950年回国。历会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建国初期,与陶诗言共同领导了中国联合大学分析预报中心的工作,多次准确预报了洪水的暴发。开创了中国数值天气预报工作。六十年代为和导弹试验的气象保证作出贡献,曾立一等功。开创了中国大气物理学的研究领域。先后建立了云物理学、雷达气象、大气探测。实验气象和大气湍流等分支学科。著有《云物理学》。

黄荣辉著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兼人口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2002年-2010年任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

林之光林之光,男,1936年1月生,江苏太仓市人。中国气象研究院研究员。

雷雨顺雷雨顺,1965年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研究生毕业。曾主持将能量天气学理论应用于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研究,形成一套较有成效的天气分析预测方法。该项研究1982年获国家科委、国家农委颁发的成果推广奖。

孙照渤孙照渤教授,博士生导师,1967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天气动力学专业。12年至今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工作,先后任气象系副主任、主任,南京气象学院副院长、院长,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现任世界气象组织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大气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常务理事、国家气候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朱抱真朱抱真,天气动力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得出了北半球的热源分布,并提出大地形和热源共同形成定常槽脊的理论。

朱炳海朱炳海,江苏江阴人。193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建国后,历任南京大学教授、气象系主任。撰有论文《中之消长与气候》,编著有《气象学》、《中国气候》、《天气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