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天东莞天气怎么样?

2.求东莞近十年气候变化情况

3.东莞有台风吗

4.广东省东莞市常平镇气象、水文 什么样?

5.东莞冰雹的气象报道

东莞气象预报15天查询_东莞气象

今天是2010年6月8日 星期二 四月廿六 相关地区 东莞 东莞(Dongguan) 城市标识征集天气社区 最新实况(12:10)雷达图>></I> 气温 50 -

25 -

0 -

-25 -

-50 - 28.7℃

湿度:51% 气压:1003.1hPa 风向 4.9

m/s 南风 小于3级 相关数据 今日日出日落时间 05:38 | 19:09 明日日出日落时间 05:38 | 19:09 邮政编码 523000 东莞天气预报(2010-06-08 11:00发布) 查看未来4-7天天气预报 天气图例 日期天气现象气温风向风力8日星期二白天阵雨高温 30℃ 无持续风向 微风 夜间暴雨低温 23℃ 无持续风向 微风 9日星期三白天中雨高温 29℃ 无持续风向 微风 夜间阵雨低温 23℃ 无持续风向 微风 10日星期四白天雷阵雨高温 30℃ 无持续风向 微风 夜间阵雨低温 23℃ 无持续风向 微风

今天东莞天气怎么样?

准确的天气预报,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经济损失,而且可以极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东莞气象事业始终坚持为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国防建设服务作为气象工作的根本宗旨,以“主动、及时、准确、科学、高效”为职业宗旨,日日夜夜严密监视天气变化,为东莞市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及时向公众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和紧急警报以及台风、暴雨、寒冷等预警信号。

东莞气象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东莞市各项建设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气象预报服务已覆盖了农业、工矿、城市规划及建设、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气象服务的综合效益不断提高。

求东莞近十年气候变化情况

12月30日白天:晴到多云

12月30日夜间:晴到多云

气 温: 7到19度

相对湿度: 40%到90%

风力风向: 和缓偏北风

莞城区 10~18°C 晴间多云

东城区 10~18°C 晴间多云

南城区 10~18°C 晴间多云

万江区 10~18°C 晴间多云

空气污染气象条件:

二级,较好,有利于空气污染物稀释、扩散和清除。

人体舒适度指数:

白天4级,较舒适,凉爽,早晚2级,冷。

雨伞指数:

外出不必带伞。

晨练指数:

非常适宜晨练。

郊游指数:

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吧。

霉变指数:

不易霉变。

晾晒指数:

适宜晾晒。

交通指数:

非常适宜驾驶。

未来几天:

12月30日星期四

晴到多云

7到19度

和缓偏北风

12月31日星期五

晴间多云

7到16度

和缓东北风

1月1日星期六

晴间多云

6到17度

轻微东北风

1月2日星期日

晴间多云

8到17度

轻微偏东风

1月3日星期一

多云,早上有轻雾

10到19度

轻微偏东风

重点天气关注 :预计今天(30日)起受新一股冷空气影响,我市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北风加大,气温将再度下降;31 日到1月2日早晚寒冷,凌晨最低温度低至5-6度,白天晴间多云,阳光充足;3日起气温缓慢回升。建议:元旦期受冷空气影响,我市气温低,天气寒冷,请注意防寒保暖;森林火险**预警信号正在生效,请注意用火安全。

东莞有台风吗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在东莞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东莞本地气候已悄然发生了变化。近五十年来的气象资料分析表明,东莞气候已呈现出气温升高、湿度降低、日照减少、能见度下降的趋势,从而导致了极端天气气候频繁发生,大暴雨、强雷暴、高温、灰霾等灾害天气多次出现,“秋老虎”和暖冬天气越来越明显。2003年的台风“杜鹃”造成我市3人死亡,30人受伤;2006年7月14~17日的持续性暴雨过程,造成了超过10亿元的经济损失。气候变化已在悄然改变东莞的自然生态系统,影响我市公共安全、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必要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取综合措施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东莞气候变化特征

随着东莞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东莞的地表性质发生了改变,大量的水泥和柏油路面,以及各种建筑墙面等,有效地吸收了大量太阳辐射,地表含水量也随之减少。随着东莞人口、工厂、车辆的增加,各种燃料的燃烧增多,空气中的粉尘也越来越多,这对于吸收环境中热辐射的能量也非常有利。东莞市的城市热岛效应已经呈现出来,主要表现如下:

1. 平均气温升高

从历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可以看到,在80年代以前,东莞年平均气温变化缓慢,而80年代以后气温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已经连续18年偏暖,特别是进入90 年代以后,气温升高更为显著。从1957年开始有历史纪录以来,年平均气温最高的20个年份之中,有19年出现在1987年以后。2002 年平均气温高达23.6℃,为历史最高记录。

2. 相对湿度降低

平均相对湿度由1959~1985年的76.5%下降到1986~2006年的73.6%,下降了2.9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最大出现在80年代中期以后。年平均相对湿度最大值为80%,出现在1959年,最小值为71%,出现在1995年。

3. 日照时数减少

年平均日照时数由1963~1969年的2161小时减少到1985~2006年的1910小时,减少了251个小时。年日照时数最大值为2320.8小时,出现在1963年,最小值为1558.1小时,出现在19年。

4. 能见度下降

从历年平均能见度变化曲线可以看到,80年代以前能见度几乎都在18公里以上,而进入80年代以后,能见度迅速下降,2006年平均能见度下降到9.3公里,为历年最低。

气候变化对东莞的影响

1. 极端异常天气增多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东莞极端异常天气增多。东莞已经连续20年出现暖冬,高温(大于35℃)天气也显著增多,“秋老虎”现象明显。强降水和强雷暴增多,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越来越大。灰霾现象日趋严重,能见度降低。

1.1 东莞连续20年出现暖冬

从历年冬季(12-2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可以看到,80年代中期以前,冬季气温变化平缓,80年代中期以后,冬季气温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我市已经连续20年出现暖冬。

除了暖冬以外,我市高温(大于35℃)天气也显著增多。从历年高温天数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到,80年代中期以前,每年高温天数一般在10天以下,从80年代中期开始,高温天数急剧增加,一共有16个年份高温天数大于10天,都出现在1986年以后。

我市“秋老虎”现象也越来越明显。从80年代开始,历年10~11月(秋季)平均气温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一共有9个年份平均气温超过23℃,都出现在1990年以后。

1.2. 强降水和强雷暴增多,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越来越大

最近几年的资料分析表明,东莞的强降水和强雷暴增多,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越来越大。2005年5月25日,莞城地区出现局部性大暴雨,03~04时一个小时的雨量达109.3毫米,刷新了东莞有气象记录以来1小时雨量的历史最高纪录,造成局部地方严重内涝;2006年7月14~17日我市出现持续性暴雨过程,石龙自动气象站录得日最大雨量达到399.6毫米,为有历史纪录以来的第二高值,这次暴雨过程造成了超过10亿元的经济损失,寒溪河内涝严重。高温天气增多,导致雷暴强度增加,强雷暴频繁发生,致使一些建筑物以及电子设备遭雷击,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每年都有人员因雷击死亡。

2006年5月21-22日我市大暴雨,寮步广场前一辆货车被淹在隧道里,仅露出车顶

1.3. 灰霾现象日趋严重

随着东莞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快速发展,人口和汽车增多,城市污染进一步加剧,灰霾天数也明显增多。

1957到1989年的33年里一共只出现了12天灰霾天气,而90年代灰霾天数已经达到25天,进入2003年后,灰霾天数急剧增加,2003年灰霾天数为121天,此后年灰霾天数就一直超过120天,到2006年达到最多,为192天。伴随着灰霾现象的日趋严重,我市能见度逐年下降,到2006年平均能见度只有9.3公里,为有历史以来的最低值。

2. 影响天气气候的因素更加复杂

影响天气气候的因素本身就很复杂,它是由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这个综合系统中各种因子相互作用而造成。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使得影响天气气候的因素更加复杂,异常灾害天气频繁出现。以东莞近几年的天气气候为例:2004-2005年出现秋冬春的连续大旱,为近年罕见;2006年雨量达到2412.4毫米,为有历史纪录以来雨量最多的一年;2006年9月上半月我市出现四场暴雨,其中有三场大暴雨,总降雨量达到了506.6毫米,为历史同期最大值;2006年11月份雷暴日数达到4天之多,为历史同期最大值。这些小概率的预报是目前科学理论和技术的难点。

3. 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是渐进的,但却是不可逆转的,它虽然不像一次灾害天气过程造成的危害那么直接,但它给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带来的却是难以承受、持久的严重影响。目前我市的气候监测系统正在建设之中,气候变化与各行业的相互影响研究还有待加强。从国内外监测数据和我们现有的资料评估分析已初步表明,气候变暖造成海平面升高、气候带北移、物种分布改变、病虫害增多、新不断产生等等,同时气候变暖也使灾害天气频繁发生,旱涝增多,冷暖加剧,天气更加恶劣,直接影响着社会公共安全、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包括交通、环境、健康、能源、水、城市规划、保险、农业等各行业。

3.1. 对交通的影响

交通受到暴雨、雷暴、大风、灰霾、雾、高温等气象条件的影响。如暴雨使地面打滑、积水,冲跨路基,产生低能见度,容易造成交通事故。英国曾统计过,雨雪天气交通事故比晴天要多25%;在美国每年680万起交通事故中,20%发生在雨、雪或冰雪的恶劣气象条件下。夏季高温引起路面温度升高,也容易造成机动车爆胎,导致车毁人亡事故。大雾影响视程,也容易造成交通事故。以东莞为例,2006年7月14~17日我市出现持续性暴雨过程,东部快速路被淹没,导致交通中断。特别是随着我市高等级路的长度、密度和车辆增长率、数量都已跃居全省前列,交通气象安全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工作。

3.2. 对环境健康的影响

气候变暖加剧昆虫对传染性疾病的传播,疟疾、猩红热、黄疸、脑炎等恶性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提高。最不可忽视的是,气候变化造成部分旧物种灭绝的同时,也必然产生出新的物种,物种的变化可能打破、细菌、和敏感原的现有格局,产生新的变种,带来的另一种危险是可能激活某种新。世界卫生组织一份研究报告证实,至少有30种新的传染病在过去20年里出现。在人类活动的进程中,新的在今后还将不断地被发现,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2003年爆发的SARS就是最好的例证。

灰霾天气增多,空气中有害的颗粒物也增多,可直接或诱发呼吸道、肠胃等疾病,滋生各种、细菌。日照减少又使佝偻病增多,对人们健康造成直接影响。

3.3. 对能源水的影响

气候变暖导致高温、干旱、大风、暴雨等极端异常天气增多,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所需能耗进一步加大,供电、供油、供水矛盾更加突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东莞年用电量一直位排在广东省第一位,供电形式非常紧张。据调查,我市用电峰值一般出现在6月、7月和8月,而2月份用电量最少。我市一般6月下旬开始受副高控制,高温天气增多,用电量也逐渐增加。

气候变暖也使能源消耗进一步加大,汽车用油量增多,近年几度出现的汽车用油紧张的局面就是一个例证。

高温天气的增多,也使城市的需水量进一步加大。据统计,东莞人均水量只有322立方米,不仅低于每人1750立方米的国际用水紧张线,而且低于5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线,与广东省人均水占有量2594立方米也有很大差距。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东莞的供水形势依然比较严峻。

东莞空中水非常丰富,如果以年均1770毫米降水量计算,每年来自空中的水就达到近44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大型水库储水,如何利用一些设施引导收集处理雨水加以利用,也是一个具有生态和经济效益的举措。

3.4. 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

在东莞建设生态绿城的过程中,城市规划与气象更是密不可分。首先是城市热岛效应导致气温升高,而水景和绿化能有效的降低温度,因此城市规划建设需充分考虑绿地面积,即城市的发展与大气环境影响的分析。其二,城市的功能区规划与环境适宜性的分析,如城市主导风是什么,有污染的产业不适宜规划在上风方;如果某地域风速较大,则有利于污染的扩散,较适宜作为产业发展带。其三,城市建设是否能适应已经产生的气候变化及带来的恶劣天气的影响,如越来越多的强降雨对城市道路和排洪系统的影响,强雷暴对电子设备、高楼建筑的影响等。

3.5. 对保险业的影响

气候对保险的影响主要集中在4月到9月汛期期间,一般是由雷击、大风、台风、暴雨以及因暴雨引起的突然性塌方造成。随着大暴雨、强雷暴、灰霾等灾害性天气的越来越频繁,特别是对天气敏感的一些产业,保险业的风险也有所增加。据平安保险公司和人保财险公司统计:2006年财产损失赔偿主要因暴雨引起,尤其是7.16大暴雨,仅此一场暴雨平安保险就支付了一千多万元。2006年因需保险理赔到气象局开气象证明210人次。

3.6. 对农业和林业的影响

气候变暖也会对东莞的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等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例如:日照减少,可以减缓农作物的生长;暴雨引发洪涝,使农作物受灾严重,鱼塘淹没;气温偏高,使花期提前,农业病虫害增多。以东莞拳头产品荔枝和香蕉为例,长时间的低温、高温、阴雨、大雾以及酸雨对其生长非常不利。

广东省东莞市常平镇气象、水文 什么样?

东莞有台风。

2023年8月31日上午,今年第9号台风“苏拉”(超强台风级)正来势汹汹,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7级以上。8月31日8时许,东莞市气象台已将台风白色预警信号升级为蓝色。东莞市气象台发布消息称,8月31日夜间或9月1日上午可能升级为台风**预警信号。台风“苏拉”将给东莞市带来较严重风雨影响,请及时做好各项防御工作。

据预测,台风“苏拉”较大可能于9月1日白天在广东省中东部沿海登陆(强台风级,15级左右),也有可能在广东省中东部近岸海面向西偏南方向移动,强度缓慢减弱。预计9月1日白天起,东莞市风力将明显加大,过程风力将达9-10级、局部11级以上。

东莞的气候

东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气候温暖,温度变幅小,雨量充沛,干湿季明显。气候主要特点2021年,东莞市年降雨量偏少,月平均气温普遍显著偏高。年总降水量1426.0毫米,较常年平均偏少22.1%;汛期总降水量1335.3毫米,较常年平均值偏少13.9%。年平均气温24°C,较常年平均偏高1.4°C,年平均气温破纪录。

年日照时数2052.9小时,较常年平均值偏多9%。年内月平均气温偏高,3月、5月和9月平均气温破纪录。全年高温日数(≥35°C)为24天,年内日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23日,为37.4°C;全年有3天低温(≤5°C)天气出现,年内日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12日,为3.8°C。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东莞市

东莞冰雹的气象报道

其实没有必要具体到镇一级区域,毕竟市一级区域之间的气象水文差别是很小的。给部分东莞市水文气象资料参考: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差变幅小,季风明显。

2.1.1 气温

年平均气温较高,平均气温高于20℃的月份长达8个月,特别是近年来极端最高温度和高温持续天数都有所增加,主要气温特征值如下:

历年平均气温:22.3℃

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8.2℃(1994年7月2日)

历年极端最低气温:-0.5℃(1957年2月11日)

1月平均气温14.2℃

7月平均气温28.5℃

历年平均高于35℃的天数:4.9天

2.1.2 降水

东莞市已成为广东省第四大暴雨中心(其它三个为清远、阳江、汕尾),历史上最大24小时雨量为545.4毫米,发生于1981年6月30日05时至7月1日05时。近年极端强降雨有增多趋势,2005年5月25日凌晨莞城局地大暴雨,一小时雨量达109.3毫米,是历史上记录到的最大1小时降雨量。年均降雨量达1802.5mm,其中约82%的雨量集中在汛期(4~9月)。东莞市主要降水特征如下:

多年平均降水量:1802.5mm

年最大降水量:2394.9 mm;年最小降水量:2.2 mm

多年平均降雨日数:147.6d;月平均最大降水量:618.4 mm

2.1.3 风况

东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太平洋及南海的热带气旋对本地区影响较大。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每年5~11月是东莞市受热带气旋影响的季节,其中7、8、9月是影响的盛期,占全年影响总数的80%。12月至翌年4月无热带气旋影响东莞市。一年中影响东莞市的热带气旋最多是7个(1961年,含严重影响4个、一般影响3个),最少是0个(共有5年),平均是2个;影响时间最早是4月19日(2008年,01号台风),影响时间最迟是11月8日(12年,20号台风)。本区风况特征值如下:

常风向:E,频率13%;次常风向:NE、ENE,频率9%

强风向N、S,最大风速20m/s,瞬时极大风速35.4 m/s

10 m/s 以上大风日数多年平均每年:1.5d

2.1.4 湿度、雾况

本区相对湿度春夏季较大,最大值多在5、6月份出现,最大相对湿度可达100%;秋冬季节相对湿度较小,最小值出现于12月、1月。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

雾以早春和冬末出现较多,6~8月一般无雾。多年平均雾日5.7天,最多年份雾日数15天。

东江干流在石龙分东莞水道、东江北干流流入狮子洋。根据19年水利部门的研究成果,东莞水道分流比在20世纪60年代占43%、70年代占45%、80年代占46%、1995年占55%、19年占58%。东江自石龙头分流后,进入东莞水道流量逐年增加,近年东莞水道的分流量比东江北干流大。

东莞水道、东江北干流的流量来自东江干流和增江,根据多年平均资料统计,东江占86.1%,增江占13.9%。根据年流量统计资料,东江多年平均流量为737m3/s,增江麒麟咀站多年平均流量为121m3/s,由分流比推算出东莞水道多年平均流量为427m3/s。

本区潮流界及会潮点随洪枯季节径流和潮流作用的变化而变化,上个世纪90年代初枯季潮流可以到达东江的石龙~下南附近,而洪水期,则只能到达东江北干流的新塘和东莞水道的下屯附近。近年来,由于人类砂活动造成河床下切,枯季潮流可达东江干流上游的东江水利枢纽附近。

东江三角洲上游主要进沙控制站为东江干流的博罗站,据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1954~1998年实测资料统计,东江博罗站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109kg/m3 ,多年平均输沙量为262万t ,占珠江流域年总输沙量的3.0%,其中汛期输沙量为233.8万 t,占全年输沙量的89.2%。最大年输沙量为580万 t(1959年),最小输沙量为32.5万 t(1963年),变幅为17.8倍。随着东江上游沿线水利枢纽的修建,特别是剑潭水利枢纽的建成,东江三角洲泥沙来源大幅减小。

20日下午3时19分和4时11分,东莞市气象台相继发布了雷雨大风蓝色预警信号和冰雹橙色预警信号,提醒市民注意雷雨大风、强降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随后没多久,东莞多地遭遇冰雹袭击,部分场所设施遭破坏 。

受暖湿气流影响,19日14时30分,气象台发布暴雨**预警信号,市三防总指挥部同步启动防暴雨内涝Ⅲ级响应,市排水部门对中心城区31处进行了防内涝布防,及时排除局部积水,中心城区没有出现严重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