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澧县天气预报7天_常德市澧县天气

7.8.4.1 重大历史事件与全新世气候环境

刘东生、丁梦麟等依据史书记载“阪泉之战”、“涿鹿之战”、“禹伐三苗”等资料,对全新世气候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1)“阪泉之战”、“涿鹿之战”与全新世气候环境的变化

上述全新世中期的暖期气候环境,尤其是期间鼎盛的大暖期气候环境,大气降水量增加、冰川大幅消融、海平面上升。据N.Morner(1976)研究结果,全新世中期其鼎盛时期,全球海平面比现在高出约2m,中国东部滨海平原普遍遭受海侵,称之为黄骅海侵。天津、黄骅、利津等均被淹没,渤海湾一带海侵达天津以西乃至白洋淀西一带,东部平原成为一片泽国。

这时期生活在东部平原的黄帝、蚩尤帝等各部落,正面临着洪水的劫难,生存环境变得严重恶化,迫使他们的族民须向西方的黄土高原迁徙,或是就地向山林、高地转移才能安然生存。

古史传说的“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史书多有记载,史学界也比较认定,“阪泉之战”在前,“涿鹿之战”在后,这是五帝之始一系列征战中的两次最为著名的战役,位于河北西北部的涿鹿、怀来一带。

“阪泉之战”,系黄帝与炎帝一战,黄帝由东部平原即一级阶梯向西迁徙,进入黄土高原即二级阶梯,与生活在那里的炎帝部落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并形成了黄土高原各部落联盟的雏形。

在北方,原本生活在滨海地带的东夷族,由其首领蚩尤率领族民也由一级阶梯向二级阶梯的黄土高原开始大规模的迁徙,与炎、黄二帝在河北涿鹿一带展开了殊死的“涿鹿之战”,以蚩尤被擒杀,而被融合。

苗族亦以蚩尤为始祖,古歌中记述,从前的“五支奶”、六支祖都“居住在东方,挨近在海边,天水相连接”。后来“经历万般苦,迁徙到西方”。

东夷族、苗族长期定居生活在东方,即东部平原一级阶梯,原本生产力水平胜过黄土高原华夏氏族一筹,向西进入黄土高原,从一级阶梯向二级阶梯——黄土高原的迁徙,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一定有着关乎族民生存的根本性原因。从第四纪气候环境的波动变化研究的结果来看,刘东生、丁梦麟等认为,这个根本性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全新世中期的暖期气候环境,尤其是鼎盛的大暖期气候环境使得气温升高、降雨增加、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造成大范围灾难性水害所致。

安芷生等(1990)在《最近2万年来中国古环境变迁的基本特征》一文中也提出全新世距今9~5ka为温暖多雨期。施雅风等(1992)在《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的基本特征》一文中,也指出中国全新世距今8.5~3ka为大暖期气候,其中距今7.2~6ka为稳定的暖湿鼎盛期阶段。

近年来,在湖南澧县彭头山和河南平原西部舞阳发现的距今9~8ka的稻作遗存都突然中断消失,直到距今5~4ka才又重新再现,不失为佐证。

(2)“禹伐三苗”与全新世气候环境的变化

当全新世晚期,距今约4ka前后寒冷气候开始来临,海平面逐渐后退,这可由后退过程中有4次停顿遗留下4道贝壳堤得到佐证。这时候上述情况发生截然相反的变化,中国古文明则由二级阶梯——黄土高原,转回向一级阶梯的东部平原区迅猛扩展,导致“禹伐三苗”战争的爆发(刘东生,丁梦麟,等,2004)。

三苗族的原住地,一般根据史载“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解释为在长江中游江汉平原一带,是以衡山认作南岳衡山(今湖南衡山县北),这可以说是狭义的三苗族所在地(谭其骧,1998)。

广义的三苗族居地,是以衡山但不是指南岳衡山,而是指古有衡山之称的河南平原地区的西部伏牛山、外方山。即三苗族的活动范围,由江汉平原向西北伸延至河南南部及西部的南阳盆地和嵩山地区,并进入秦岭东南丹水-汉江流域,使原本仰韶文化吸收了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这方面得到了考古学文化的证实(李学勤,王宇信,等,1997;李学勤,江林昌,2001)。

这就表明狭义的三苗居地——江汉平原地带,是其祖居地;广义的三苗活动范围,则向西北方延伸达到黄土高原东南部,应该是在仰韶文化晚期受全新世大暖期洪水灾害时向西北方、向黄土高原二级阶梯迁徙留居的地区。

“禹伐三苗”就是由黄土高原南下直插三苗的心脏——江汉平原,灭三苗国,并进而巡狩长江下游直至会稽的一场长时期大规模的战争。

尧舜禹时期都有伐三苗的战争,其三苗族的活动区在黄土高原的东南边缘,即河南嵩山周边地带,与鲧禹的封地嵩山之北伊洛河一带相交接,并始终未能融合。在帝尧时曾有丹水之战,并追击迫使其一支向西一直逃亡到敦煌一带,史称“窜(迁)三苗于三危”,“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刘东生,丁梦麟,2004)。

尧舜时,三苗族开始受到来自黄土高原华夏族的追击,渐渐南迁,到禹伐三苗则是直逼江汉平原,被华夏族融合。

从伊洛河流域、中岳嵩山周围,南下淅川河、湍河、唐河、向河流域,由南阳盆地,逐汉水南下,直到长江之滨,散布在广阔地域上的座座废弃遗址,显示出河南龙山文化取代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的景象,犹如古道上的驿站,既标识出禹伐三苗的进军方向(李学勤,江林昌,2001),也标志着华夏族由黄土高原二级阶梯向东部平原一级阶梯战略性迁徙的胜利。以湖北天门石家河城址为代表的石家河文化,是迄今所知龙山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一般认为此即三苗或三苗国之都,不仅很大的城垣内大面积建筑废弃,而且从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继承下来的与中原龙山文化有异的特征消失,呈现出中原龙山文化对石家河文化的取代,这一考古文化的巨变正是“禹伐三苗”历史事件的真实写照(刘东生,丁梦麟,等,2004)。

“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则是禹乘伐三苗胜利的战功,进而展开对长江下游地区东夷或九夷族的一次和平方式的大融合,标志由二级阶梯黄土高原向东部平原一级阶梯第一次大转移的开始(刘东生,丁梦麟,等,2004)。

“禹伐三苗”的年代,根据新近“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综合研究资料,夏王朝由禹启父子所建立,夏代开始年代为公元前2071年,是禹在位的20a后(禹在位共45a,即从禹在位中期算起)。则“禹伐三苗”应从公元前2071年再加上35a,当为公元前2106年(李学勤,江林昌,2001)。其时,正值距今4ka前后的一次寒冷时期。而这时期,东部平原一级阶梯相对西部黄土高原二级阶梯地区的人类生存环境要好一些。因此,爆发“禹伐三苗”的战争也就在所难免了。

第四纪气候环境演变研究表明,当全新世大暖期过后,于距今4ka前后有一次新的降温事件,并具有全球性特征(吴文祥等,2001;许靖华,1988)。这次降温事件和干旱事件是世界上许多地区全新世人类演化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导致古埃及、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等地区世界古文明衰落的主要原因。在中国,这次降温事件导致中原周围地区五大新石器文化的衰落和终结,加速和促进中原地区以夏朝文明建立为标志的华夏文明的诞生(吴文祥,等,2001)。

古史传说的“大禹治水”之所以取得成功,恐与这次全球性降温事件和干旱事件有关。大禹治水是在公元前22世纪,即舜执政时,禹在“试用期”所建立的功绩。其时距全新世大暖期的大洪水相去已远,而距今4ka前后的寒冷期已近,即已进入这次全球性的降温和干旱少雨时期,因此大禹治水13年的水情,现在看来只是寻常年份的水灾,这可能就是大禹治水取得成功的重要背景条件(刘东生,丁梦麟,等,2004)。

从“涿鹿之战”至“禹伐三苗”,由暖(温暖期)到冷(寒冷期),“一上”即由一级阶梯进到二级阶梯;“一下”即由二级阶梯走向一级阶梯,是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使然,是重大历史事件与气候环境变化的真实契合,是第四纪距今2.6Ma以来数十次气候冷(冰期)—暖(间冰期)波动变化中的一次颤动的再现(刘东生,丁梦麟,等,2004)。

全新世气候波动变化与中国重大历史事件的契合情况,详见表7.1。

7.8.4.2 古气候文献记录与全新世挽近时期气候的变化

竺可桢(1973)从我国历史文献中大量的古气候记录着手,对全新世后半期的气候变化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过去5ka中总共有4个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出现。王邨(1987)则研究了同期气候干湿变化的状况(图7.4),主要结论如下:

1)第1温暖期(公元前3000~1100年),相当于仰韶文化时代至安阳殷墟文化时代。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獐和竹鼠等喜暖湿动物骨骼,这些动物目前只生活在长江流域。山东历城县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曾出土炭化的竹子,表明竹类曾分布到了黄河流域(北纬35°25′)。安阳殷墟亦发现有犀牛、象、貘、水牛、四不像鹿、獐、竹鼠等亚热带动物的存在,其14C年龄为3340±155a~3200±160a。在殷墟甲骨文中还有猎获大象和犀牛的记载。这一时期相当于全新世中期暖湿时期的后段。当时气候湿润多雨,平原地区洪水泛滥,经常危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因而产生了尧舜时期大洪水的传说。在公元前1710~1324年之间,受洪水的影响,商王朝5次迁移都城,直至到了殷墟才稳定下来。

2)第1寒冷期(公元前1100~前770年),相当于西周时代。《竹书记年》中记载,周孝王时期长江支流汉水曾经有2次结冰,分别发生在公元前903年和897年。其中还提及在结冰之后,紧接着就是大旱。《史记》中则有更多的关于干旱灾害的记载,据《国语·周语》载:“殷纣三十三年(公元前1066年)河竭而商亡,周武王十五年周大饥。”“殷帝辛五年雨土于亳。”西周后期的历、宣、幽、平王时期的150a里,干旱则更甚,关于旱灾的记载就更多了。例如“历、宣之世,天旱地拆”,等等。

3)第2温暖期(公元前770~0年),相当于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和秦、西汉时期。此时气候转暖,《左传》中提到,鲁国在冬天时,冰房得不到冰,在公元前698年、590年和545年尤其如此,并常提到当地有梅树、竹子等亚热带植物的生长。秦和西汉时代比较温暖,从《吕氏春秋》等书中提到的物候现象来看,当时的物候期比现在要早20d左右。《史记》中载汉武帝刘彻时(公元前140~87年)谈及多种亚热带作物如橘、桑、竹、漆,比现在的分布范围要更偏北些。但是,这个时期的降水状况波动比较频繁。

4)第2寒冷期(0~600年),相当于东汉、三国、晋和南北朝时期。从公元初的东汉时代,就有气候转冷的记载,当时的国都洛阳晚春时还降霜雪,冻死不少穷人。三国时代,曹丕于公元225年到淮河广陵(淮阴)视察10多万士兵演习,由于气候严寒,淮河结冰,演习被迫停止。这是目前所知的淮河最早一次结冰。这种寒冷气候一直持续到3世纪后期,特别是280~289年达到极点,当时每年阴历四月还降霜。南北朝时期,南朝曾在南京覆舟山建立冰房,可见当时河流曾结冰可供采用。北朝著名文献《齐民要术》中记载,当时河南、山东的物候比现在要晚15~30d,足见气候之寒冷。但是这个时期的前半期比较湿润,后半期比较干旱。

5)第3温暖期(600~1000年),相当于隋、唐和五代时期。从7世纪起气候明显转暖,而且湿润多雨。据记载,650年、669年和678年的冬季,国都长安无雪无冰。唐玄宗时(712~756年),长安曾种梅花和柑橘。751年,皇宫中几株柑橘曾结果实,其味道与江南蜀道柑橘一样。武宗时(841~847年),皇宫中也有柑橘树结果的记录。农业耕作记录也表明,唐代时生长季节比现在要长些。

表7.1 中国古文明重大历史事件与全新世气候环境契合状况分析表

(据刘东生,丁梦麟,2004)

图7.4 中国东部5ka以来的气候波动变化图

a—气温变差(竺可桢,1973);b—降水量状况(王邨,1987)

6)第3寒冷期(1000~1200年),相当于北宋和南宋时期。公元11世纪初期,华北地区已没有梅树生长了。12世纪初期中国北方气候严寒而且干旱,水草缺乏,北方游牧民族(辽、金)南下,宋朝迁都杭州。1111年太湖湖面全部结冰,冰上可行车,杭州降雪频繁,春季尚有降雪,寒冷天气使得太湖洞庭山著名的柑橘果树全部冻死。1153~1155年靠近苏州的运河冬天时常结冰,行船时必须备有铁锤以破冰开路。据研究,1110年和1178年,福州一带的荔枝树曾两度被全部冻死。但是在后期气候似乎迅速向暖湿转变。

7)第4温暖期(1200~1300年),相当于南宋后期或元代的早期。在南宋后期,杭州未出现冰雪。北京的物候期与现代相同。关中和河南一带重新种植竹子,元代初期这些地方都有官方设立的竹子管理机构——“竹监司”。可见这个时期气候又转暖了。但是在北方这一时期似乎比较干旱少雨。这个延续一百多年的暖期是全球性的,在欧美和格陵兰冰心中都有记录。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气候相对冷湿的地区,这个时期的温暖湿润气候却带来了灾难。多雨和洪水使得许多庄园被废弃(Sandnes,1971)。在泥炭沉积物剖面花粉谱上,显示挪威中部南代伦地区在1250年前后,谷物种植被完全放弃,人们离开此地,云杉林得到恢复。

8)第4寒冷期(1300~1900年)主要相当于元末和明、清时代。1329年和1353年,太湖结冰,厚达数尺,人可在冰上行走,湖周围柑橘树皆被冻死。这是历史上太湖第二和第三次结冰的记录。1351年11月山东黄河上有浮冰出现。这一时期以1650~1700年寒冷最甚,其中太湖、汉水和淮河结冰4次,洞庭湖也结冰3次,鄱阳湖亦曾结冰。江西的橘园在1654年和1676年2次被寒冻毁坏。1670年(康熙九年),我国东部沿海大雪20d不止,平地冰厚数寸,海水拥海冰到岸边,数十里积冰若堤坝。这个暑期的气候恶化也是全球性的。欧洲学者提出所谓的“小冰期(1550~1900年)处于这一时期。当时气候很不稳定,干湿波动比较频繁。

综合分析近5ka的气候变化历史,他们认为:近5ka来,我国温暖时期愈来愈短,温暖程度越来越低,而寒冷时期则愈来愈长,寒冷程度越来越严重。

我国用物候方法测得的温度曲线和格陵兰冰心的温度曲线进行比较后发现,1700a以来两者的变化趋势几乎是平行的,只是在时间上稍有差异(图7.5)。

图7.5 格陵兰近1700a温度波动变化图

A—格陵兰Crete冰心δ18O;B—冰岛气温记录;C—英格兰中部气温记录)

1400年以来的600余年气候变化,其中前500a同小冰期,后100a中前40a同20世纪温暖期,后60a气温有所下降。总体上看,似乎是小冰期多次振荡的延续。

在近500a中,气候发生过多次振荡,张家诚研究了我国物候记录,至少有4次变冷和3次回暖,其中气候变冷的时间分别为:1470~1520年、1620~1720年(特别是1650~1700年)、1840~1890年和1945年至今,特别是1963年以后(图7.6)。

第1次冷期(1470~1520年),气候寒冷,1493年我国东部沿海出现特大暴雪和强烈寒潮,降雪达5个多月,苏北沿海结冰,1513年洞庭湖封冻。

图7.6 我国近500a温度波动变化图

(张家诚,1976;W—暖期;C—冷期)

第2次冷期(1620~1720年),气候严寒,是最近600a来最寒冷时期。1653年淮河封冻,1655年北京冬季均温比现在低2℃,1670年东部沿海大雪20d,海水拥冰至岸,形成冰堤;

第3次冷期(1840~1890年),极寒冷,1845年黄河、淮河结冰,长达40余天。

第4次冷期(1945~1995年),寒冷,1969年渤海海面出现几十年罕见的封冻现象。

以上对全新世气候变化的研究,竺可桢指出从仰韶文化至殷墟时代(距今5000~3000年)为温暖期,在这之后的寒冷期出现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400年和1200年、1700年。

1985年,刘东生等根据全新世发育的多层黑垆土特征,提出距今8100~9900年,距今4600~7400年,距今2000~3000年和距今500~1500年为相对温暖的成土期。并根据仰韶文化新的年代数据,对竺可桢划定的仰韶文化的温暖期修改为距今约8000~5000年。

国际上,Post把全新世细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以日益温暖为特征,第2阶段气候最温暖,第3阶段气温下降;Antevs把全新世气候期称为:阶段I变暖期(anothermal)、阶段Ⅱ高温期(altithermal)、阶段Ⅲ稍变冷期(medithermal)。其温暖期的时间相当于晚北方期、大西洋期、亚北方期,北欧为距今8000~2500年。前面研究结果表明,这个气候波动规律在河南平原有着明显的反映。

综上看出,河南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全新世大暖期时段应为8500~5000aB.P.时段;其鼎盛期,即大洪水时期约为距今7200~6000年时段;大约从距今4000年前后气候明显变冷。但在大的气候阶段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由暖湿到干冷或由干冷到暖湿的气候波动的变化。

上述采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对河南平原乃至平原周边地区更新世、特别是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古环境进行了研究。在较高分辨率层次上对挽近时期以来的古气候古环境开展了分析,这对于探讨该地区未来若干年气候、环境的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关于城头山的作文700多字

澧县城头山,中国最早的城,距今6000年,有着最早的水稻田,距今6500年,有着最早的酒器,距今5000年。

2015年3月8日,静立城头山,凭思绪穿越时空——题记 一 很久以前,你就存在了。你和历史一样古老,不,你就是历史。

有时候,历史就是一块石头,一堵墙,一块陶片,一条河流,一粒炭化的稻种。 在很久很久以前,你就存在了。

那些石头就存在了,那堵墙就存在了,那些陶片就存在了,那条河流就存在了,那块稻田就存在了,那些应该存在的事物,就存在了。 那时候,我在哪里?。

…… 现在,我存在了,该如何与你相遇? 毕竟,我们之间隔着六千年的距离。六千年,足可以让一座城池隐藏在地下;六千年,足可以让一条河流埋没在土里;六千年,足可以让那些金灿灿的稻谷发生炭化,变成一枚枚漆黑的精灵;六千年,足可以让一粒等待的心发生蜕变、浸满沧桑。

只是,六千年,多么漫长!我该如何与你相遇? 二 我们最初的文明在那里?我们最早的城市在那里? 我曾在倾盆大雨中奔跑,寻访你的遗址,我曾在浩瀚无边的书海中查找你的踪迹。 在你的周遭,我满怀虔诚,体验你历经6000年的风霜。

终于,在一堆泥土里,我找到一块粗糙的陶片。我用双手小心地捧住它,轻轻地抚摸它,把它放在脸上和耳朵上摩挲——我喜欢它的粗糙,喜欢它斑驳的质地和颜色——我的耳朵里,仿佛传来了几千年前古人说话的声音。

我知道,这是你穿越时空为我送来的珍贵礼品! 那天晚上,我入梦了,穿越了。 我看见我的先祖,他们头戴树叶编织的斗笠,手提石头打制的弯刀——在几千年前的阳光下,他们一边耕耘,一边播种;他们一边唱歌,一边吆喝。

那些金色的稻子转眼间就长出来,成为一块块,一团团,一片片,铺展在辽阔的澧阳平原上…… 醒来,我的手紧握着那块捡来的陶片。 三 我知道, 也许这只是一枚普通的陶片,但它跨越千年,像一句深奥的暗语,里面隐藏了太多的秘密;像一段小小的旅程,里面浓缩了太多的故事;它,可以让我们去猜,让我们去想,让我们的思维在千年之外,自由自在地飞翔。

我知道,我应该把这块远古的陶片置放在我的案头,与它对视,与之交谈 。我更加明白,深入你,就是在走进一个传奇,走进一个文明的传承。

因为一块小小的陶片,我与你相识、相知,与你有了深入的交往。 我开始有意识地走向你,走近你,了解你,熟悉你…… 四 其实,你一直都在,一直就安睡在澧阳平原肥美的丘岗上,安静地等待着,等待着亲人们的归来,等待一种生命的轮回。

今天,我再次抚摸这老城墙,静立无言,任思绪穿越时间长河。

2. 关于城头山的作文700多字

澧县城头山,中国最早的城,距今6000年,有着最早的水稻田,距今6500年,有着最早的酒器,距今5000年。2015年3月8日,静立城头山,凭思绪穿越时空——题记

很久以前,你就存在了。你和历史一样古老,不,你就是历史。有时候,历史就是一块石头,一堵墙,一块陶片,一条河流,一粒炭化的稻种。

在很久很久以前,你就存在了。那些石头就存在了,那堵墙就存在了,那些陶片就存在了,那条河流就存在了,那块稻田就存在了,那些应该存在的事物,就存在了。

那时候,我在哪里?。……

现在,我存在了,该如何与你相遇?

毕竟,我们之间隔着六千年的距离。六千年,足可以让一座城池隐藏在地下;六千年,足可以让一条河流埋没在土里;六千年,足可以让那些金灿灿的稻谷发生炭化,变成一枚枚漆黑的精灵;六千年,足可以让一粒等待的心发生蜕变、浸满沧桑。

只是,六千年,多么漫长!我该如何与你相遇?

我们最初的文明在那里?我们最早的城市在那里?

我曾在倾盆大雨中奔跑,寻访你的遗址,我曾在浩瀚无边的书海中查找你的踪迹。

在你的周遭,我满怀虔诚,体验你历经6000年的风霜。

终于,在一堆泥土里,我找到一块粗糙的陶片。我用双手小心地捧住它,轻轻地抚摸它,把它放在脸上和耳朵上摩挲——我喜欢它的粗糙,喜欢它斑驳的质地和颜色——我的耳朵里,仿佛传来了几千年前古人说话的声音。

我知道,这是你穿越时空为我送来的珍贵礼品!

那天晚上,我入梦了,穿越了。

我看见我的先祖,他们头戴树叶编织的斗笠,手提石头打制的弯刀——在几千年前的阳光下,他们一边耕耘,一边播种;他们一边唱歌,一边吆喝。那些金色的稻子转眼间就长出来,成为一块块,一团团,一片片,铺展在辽阔的澧阳平原上……

醒来,我的手紧握着那块捡来的陶片。

我知道, 也许这只是一枚普通的陶片,但它跨越千年,像一句深奥的暗语,里面隐藏了太多的秘密;像一段小小的旅程,里面浓缩了太多的故事;它,可以让我们去猜,让我们去想,让我们的思维在千年之外,自由自在地飞翔。

我知道,我应该把这块远古的陶片置放在我的案头,与它对视,与之交谈 。我更加明白,深入你,就是在走进一个传奇,走进一个文明的传承。

因为一块小小的陶片,我与你相识、相知,与你有了深入的交往。

我开始有意识地走向你,走近你,了解你,熟悉你……

其实,你一直都在,一直就安睡在澧阳平原肥美的丘岗上,安静地等待着,等待着亲人们的归来,等待一种生命的轮回。

今天,我再次抚摸这老城墙,静立无言,任思绪穿越时间长河。

3. 关于游城头山作文700字

澧县城头山,中国最早的城,距今6000年,有着最早的水稻田,距今6500年,有着最早的酒器,距今5000年。

2015年3月8日,静立城头山,凭思绪穿越时空——题记一很久以前,你就存在了。你和历史一样古老,不,你就是历史。

有时候,历史就是一块石头,一堵墙,一块陶片,一条河流,一粒炭化的稻种。在很久很久以前,你就存在了。

那些石头就存在了,那堵墙就存在了,那些陶片就存在了,那条河流就存在了,那块稻田就存在了,那些应该存在的事物,就存在了。那时候,我在哪里?。

……现在,我存在了,该如何与你相遇?毕竟,我们之间隔着六千年的距离。六千年,足可以让一座城池隐藏在地下;六千年,足可以让一条河流埋没在土里;六千年,足可以让那些金灿灿的稻谷发生炭化,变成一枚枚漆黑的精灵;六千年,足可以让一粒等待的心发生蜕变、浸满沧桑。

只是,六千年,多么漫长!我该如何与你相遇?二我们最初的文明在那里?我们最早的城市在那里?我曾在倾盆大雨中奔跑,寻访你的遗址,我曾在浩瀚无边的书海中查找你的踪迹。在你的周遭,我满怀虔诚,体验你历经6000年的风霜。

终于,在一堆泥土里,我找到一块粗糙的陶片。我用双手小心地捧住它,轻轻地抚摸它,把它放在脸上和耳朵上摩挲——我喜欢它的粗糙,喜欢它斑驳的质地和颜色——我的耳朵里,仿佛传来了几千年前古人说话的声音。

我知道,这是你穿越时空为我送来的珍贵礼品!那天晚上,我入梦了,穿越了。我看见我的先祖,他们头戴树叶编织的斗笠,手提石头打制的弯刀——在几千年前的阳光下,他们一边耕耘,一边播种;他们一边唱歌,一边吆喝。

那些金色的稻子转眼间就长出来,成为一块块,一团团,一片片,铺展在辽阔的澧阳平原上……醒来,我的手紧握着那块捡来的陶片。

4. 春游澧县城头山的作文.

我们去春游

文章作者:吓死丶宝宝颜le

春天天气暖洋洋,我们学校组织春游活动。

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到天波城。一路上我们看到一座座的高

楼、来来往往的汽车、变化不断的红绿灯。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

城头山,山上绿树成荫,花儿开了,草儿绿了,眼前一片美丽景象

下山了,我们往目的地走去,我们走了很长时间,大家都累了,

这时老师说:“天波城,快到了”。大家听了高兴起来,忘了劳累

到了天波城,我们看到了一排排整齐的楼房,还看到了河水清可

见底,碧得发亮,河面上有一群鸭子在戏水,鱼儿在水中快乐地玩

耍。我们到了草地上有的吃东西,有的玩耍,还有的看书。到了吃

午饭时间,同学们把自己喜欢吃的分给别人吃。吃过午饭,我又排

着整齐的队伍唱美妙动听的歌曲走向别处游玩,我们来到草地上一

起做游戏。

这次的春游真好玩啊!

5. 澧县城头山遗址的介绍

澧县城头山位于澧县车溪乡南岳村城头山而得名,城址始建于年代属于屈家岭文化早期至大溪文化晚期,距今5000年前,是目前我国发现的一座最早的古城遗址。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6年12月至1997年在澧县车溪乡城头山发掘出一座古城址,清理出一批骨耜、骨钻、骨凿、木刀以及陶器、玉器等遗物。通过对西南城墙的解剖,确认古城曾四次修筑,其中第一期城墙建于大溪文化时期,距今6000余年,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古城址之一。在东城墙下发掘时,还揭露出一片100多平方米、距今6500年前的汤家岗文化水稻田,田埂、水沟清晰可辨,还发现有大量炭化稻谷、稻叶、稻茎等。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水稻田,对研究水稻栽培史具有重要意义。

6. 统万城遗址作文400字

统万城位于陕西榆林靖边县城北58公里处的红墩界乡白城子村,因其城墙为白色,当地人称白城子。又因系赫连勃勃所建,故又称为赫连城。为东晋时南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都城遗址,也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是中国北方最早、最著名的都城,[1-2] 已有近1600年历史。统万城始建于公元413年,竣工于公元418年,由汉奢延城改筑而成。后来在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一统北方期间,统万城被攻克,从此设置为统万军镇。

统万城整个城池由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分东城和西城。东城周长2566米,西城周长2470米,遗址全部为夯土建筑遗存。西城为当时的内城,四面各开一门,城垣外侧建马面,四隅角楼的台基用加宽作法。城内中部偏南有一长方形宫殿建筑台基,附近出土有花纹方砖。郭城南北垣情况不详,东西垣相距5千米,但遗迹遗物很少。凭借其文化特质,统万城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人文旅游价值。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十六国时期的文化以及当地的生态环境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92年统万城遗址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统万城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7. 关于一篇遗迹的作文600字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内外是故乡。

长城,中华民族的脊梁。一条腾飞的巨龙,在千里关山、万里寒漠中,在朗朗青天下,在巍巍大地上,奔腾跌宕。

少却了战火喧天的壮响,罢却了鼓角争鸣的余音,在血与泪所凝聚起的沐死抵抗和杀伐声后,大漠孤烟,浩浩黄沙,万里长城显得如此的荒凉寂寞 近乎被神圣化的城墙——长城,受着世界人民的顶礼膜拜。旌旗翻飞,长城需要续写一份辉煌的荣耀,屹立中原,睥睨世界,神采飞扬,成为世界建筑之林中最灿烂的华章。

千年的风霜沉淀下历史的饱和盐分,数百年的经营焕发出耀人的容光。1999,长城从数百古典建筑中以沉重的步履缓缓走出来,引领华夏文明不朽的光芒,走向世界之巅。

然而,历史总是在最为平和的时代波澜起伏,万里长城在笑傲世界建筑的行程中崎岖坎坷。长城的投票数依然涨落不定,岌岌可危。

国内宣传力度不够,外国投票数杯水车薪。中国内部的保守和谦逊,使长城进军世界七大奇迹举步为艰,征程漫漫。

何时才可见万丈阳光?水火交接,凭谁可力挽狂澜? 无庸置疑,长城厚重的历史和岁月孑遗的风云,都是它最本质的骄傲。我们把它溶成一种民族精神,一种崇高的信仰,以为无需张扬就可应者云集,浩浩荡荡。

长城,总是在风雨的浸湿和战火的洗礼中忍耐、等候,却忘记如何去享受劫数过后的欢乐和果实。正如勤劳而朴实的中国人民一样,超然的看待一切,在和平中没有狂妄和骄傲。

当长城的号角吹向时,杀生弥漫,纵横驰骋;当号角过后,却是落日斜阳,随马踏青草。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也是这个民族的怯弱。

正如这次评选,中国人民不知道渲染和宣扬,使得万里长城在呜呜低吟,哀婉怅惘,失却了往日壮志淋漓的激昂! 七月七日的谜团,谁可改变分晓。这乌云密布的天空,等待着我们拨云开雾,揭开黎明的曙光。

当长城的号角再次在新世纪吹向,不为厮杀,不是警告,只是展现我们民族的气魄——那铁骨铮铮的脊梁——的时候到了。我们在谦逊退让的守望中已失去耐心,我们需要自己营造一个辉煌的现在。

抛开历史传统思想的束缚,让长城,这条东方的巨龙,腾云驾雾,鳞爪飞扬。让长城的号角重新响彻四面八方,震响寰宇! 只有凭借自己,怀着一份对长城的崇敬,果敢而坚定的承认它的辉煌,勇敢而执着的创造新的风华,长城——中国的历史符号,才可源远流长,让世界重新审视中国,万古流芳 圆明园是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

始建于1709年,历时150年陆续建成。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

在这些建筑中,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春园内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被誉为“万园之园”。 令中华民族抱恨千古的是,这一世界园林艺术的伟大杰作,于咸丰十年(1860年10月末)被英法联军野蛮地摧毁了。

据史载,园中收藏的罕见艺术珍品被洗劫一空,强盗们又放火焚毁了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圆明园的大火火光烛天,三昼夜不熄……圆明园被毁后,仍为皇家禁园。慈禧太后曾授意同治皇帝择要重修,因财力所限,修复工程时断时续,规模有限。

后来,慈禧太后挪用北洋水师经费去修了颐和园。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挟光绪皇帝逃离。

圆明园内残存及陆续修复的共约近百座建筑物,又遭八国联军驻军、宫监以及地痞恶霸的洗劫,此后的40多年间,残存下来的木料石材、文物雕刻不断地被拆毁、盗运到各地,使这座世界上最辉煌壮丽的园林成为一片废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圆明园遗址采取了保护措施,1956年起着手在园内有计划地进行绿化,有效地改变了长期以来的荒芜现象。

1983年8月,开始对遗址进行整修,修筑了围墙、新园门、部分园路、桥涵,同时疏浚了福海。1987年9月,恢复了长春园的万花阵景区。

园内,福海、绮春园山形水系、长春园山形水系均基本恢复原貌。福海中心蓬岛瑶台东岛的"瀛海仙山"亭和西岛庭院、别有洞天的四方亭、绮春园的新宫门、以及西洋楼的欧式迷宫(黄花阵)、绮春园的仙人承露台、鉴碧亭和浩然亭、福海等,均已在原址按照原样修复。

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核心部分——西洋楼遗址的西半部,基本保持着残垣断壁的原貌,向世人述说着一代名园的兴衰荣辱,警醒着国人“振兴中华”、“勿忘国耻”……圆明三园整个东半部(200余公顷)已建成遗址公园,向社会开放,成为国内外游人凭吊和游览的场所。 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写于1861年11月25日就英法联军在中国的暴行致巴特莱上尉的信,是世界上被引用最多的最著名的关于圆明园惨遭劫掠的文字:“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

……圆明园属于幻想艺术。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

圆明园是规模巨大的幻想的原型,如果幻想也可以有原型的话。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那就是圆明园。

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宝窟,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为了建造圆明园,人们经历了两代人的长期。

8. 统万城遗址作文400字

统万城位于陕西榆林靖边县城北58公里处的红墩界乡白城子村,因其城墙为白色,当地人称白城子。又因系赫连勃勃所建,故又称为赫连城。为东晋时南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都城遗址,也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是中国北方最早、最著名的都城,[1-2] 已有近1600年历史。统万城始建于公元413年,竣工于公元418年,由汉奢延城改筑而成。后来在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一统北方期间,统万城被攻克,从此设置为统万军镇。

统万城整个城池由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分东城和西城。东城周长2566米,西城周长2470米,遗址全部为夯土建筑遗存。西城为当时的内城,四面各开一门,城垣外侧建马面,四隅角楼的台基用加宽作法。城内中部偏南有一长方形宫殿建筑台基,附近出土有花纹方砖。郭城南北垣情况不详,东西垣相距5千米,但遗迹遗物很少。凭借其文化特质,统万城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人文旅游价值。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十六国时期的文化以及当地的生态环境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92年统万城遗址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统万城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